踏入七月,新一批的畢業生將要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就內地大專院校畢業生數據來看,今年的畢業人數再創歷年新高,較2013年的699萬更增28萬,高達727萬人。
內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更難 各單位須積極求變解困
每逢這個時節,最熱鬧不過的場所非各類型的招聘會莫屬了。剛畢業的同學定必要把握每個機會,先來一番激烈的搶工大戰。可是,在這有限的市場需求裡又如何容納如此龐大數目的待業大學生呢?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數據,2010年大學生失業率為12%, 2011年上升至17.5%,2012年更達20%且不斷持續上升,在今年畢業人數創新高的艱難年,相信就業情況更嚴峻。
擴招政策適得其反 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
很多人都把內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歸咎於大專院校的大量招生。確實,自1999年,內地政府的擴招政策開始實施後,本為滿足年輕人的升大願望、舒緩內地經濟、就業問題而設的政策,現今卻變得弄巧反拙。
隨着大學生人數年均以14.9%增幅上升,大學學位已變得不值錢。其就業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用人單位亦相應把學歷要求大幅提升,即使是糞便處理工人也開出要大學專科以上的學歷,職位卻仍吸引過千名大學生爭奪幾個空缺位。大量學位湧現市場,致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問題受關注。其就業期望與市場需求之間差距等問題亦應運而生。畢業後,學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辛苦考上大學,又不願選擇如藍領般吃力的工作,結果「高不成,低不就」,惟有回家變成「啃老族」的一份子。
「畢業即失業」,看似很悲傷,但卻似乎已成了每年眾畢業生的最大困憂。面對更顯嚴峻、不明朗的就業困境,眾畢業生們如何應對? 政府又怎樣舒緩問題?眾所周知,內地大學生就業問題已不是一朝夕之事,應屆畢業生亦早已心裡有所預料。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他們要突圍而出,先要做好準備,自我提升能力,如提前做相關實習,增強技能和廣搭人脈等。
積極平衡就業預期與市場需求差距 提升整體勞動力質素
可是人人都期望且有限的就業市場並不能滿足所有的大學生。他們的擇業標準很多都過於理想,就業定位過高,這樣的就業預期與市場需求大不相符。東部省城發達區仍是大學生畢業後的理想發展地,他們嫌棄也不想走到更多工作機會、高層次人才更缺乏的內陸縣鄉或二三線城市工作。
儘管內地對於第三產業的需求因為經濟上揚的原因而不斷上升,但提供的職位數量增長不大,對於經濟架構仍未發展成熟的中國而言,第一產業依然是最強大的支持。在國際市場中,中國是出口大國之一,加上人對科技產品的需求大增,勞動力的人手依然缺乏。然而,現在中西部內陸地區積極發展,當中對這些勞動力和人才需求遠大於發達區,亦相對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隨着大學擴招,這個掛住大學生名譽的光環逐漸消失,畢業生不得不接受現實,改變期望過高的就業心態,與其在發達城市的做「啃老族」,不如大膽嘗試前往對人才較渴求、不斷發展增長的中西部地區發展。
除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和第一產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就着整體勞動力質素上升這一良好因素,同時我們亦可逐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改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與日益發展的第三產業結合,揉合雙方的優勢,推動就業,如發展技術服務業。
改革人才培訓模式 以創業帶動就業
除了學生期望與市場需求不符外,就業市場的供求差距亦因為某程度上大學課程與現實社會脫節。中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會一頭熱的去投資當時受歡迎的事物,教育也不例外,熱門的行業會相應增加大量的有關學位,同學亦一窩蜂報讀,結果造成有關行業人才過剩,畢業生學無所用之餘亦加劇失業問題。要提供符合社會期望的人才,我們不能一味培訓受人追捧學科的大學生,亦不能只重其學生數量而不重其質素。觀乎今天的狀況,政府更應改革人才培訓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
同時,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不強,他們常受傳統的思想束縛,不願突破,寧願安安穩穩當個打工者。所以政府應積極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例如舉辦創業教育課程,加強教育學生的創業意識。
在有限的就業市場裡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政府要治標亦要治本。控制適量的大學學位供應是必須的,不能一直大幅增加,否則學位本身的意義就失去,問題亦只會更嚴重。
事實上,一般家庭要培養一名大學畢業生真不簡單。內地大學年費連雜費和生活費等,四年大學約需5至10萬元人民幣。這是大城市家庭62%的年收入,是縣城家庭近9年的收入,更是農村戶18年的收入。不過,學生是一國之根本,只要政策安排得宜,國家培育人才,人才又會貢獻國家。社會發展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成果,不論學生自身、用人單位和國家等亦要共同付出、承擔,努力在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