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新動力

國際商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不振的背景下,盡早達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協定對推動東亞區域一體化向前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意義重大。中方建議,加速談判進程,力爭在2015年年底前實質性結束談判。

8月24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率團參加東亞經貿部長系列會議的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出席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協定部長級會議,強調要力爭于2015年年底前實質性結束談判。目前與會各方已就貨物貿易出價模式達成一致,并同意力爭在2016年內盡快解決其他技術性問題。

對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不振的背景下,盡早達成RCEP協定對推動東亞區域一體化向前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意義重大。中國應借助這一平臺積累經驗,從而更加積極地適應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的變動和調整。

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據了解,RCEP是10個東盟國家與6個自貿伙伴間的自貿協定,涵蓋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經濟和貿易規模占全球的30%,其中還包括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高虎城表示,盡早達成RCEP協定,將為促進相關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增長、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其政治、經濟影響是其他任何自貿協定都無法比擬的。“現在整個東亞地區還沒有一個囊括如此多國家的區域性貿易安排,因此RCEP若達成,對整個東亞地區而言意義重大。”商務部研究院亞非研究所副主任袁波告訴國際商報記者,目前參與協定簽署的16個國家,有部分國家已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但也有一些國家尚未參與進來。RCEP如果能達成,將起到銜接的作用,對提升整個東亞地區貿易自由化水平及促進區域貿易便利化等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社科院APEC與東亞合作中心秘書長沈銘輝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此外,他對國際商報記者補充道,由于整個東亞市場沒有整合,即便已經簽訂了雙邊自貿協定,一個國家的企業要利用另外一個國家的市場,也需填寫不同的原產地證書,這無疑會給企業增加經營成本。“在當前世界經濟整體疲軟的情況下,通過RCEP對整個東亞地區進行整合,不僅能夠使區域內部貿易更加流暢,而且還相當于為彼此開辟了一個新市場,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和享受更多的貿易便利。”沈銘輝說。

談判正在穩步推進

在目前各類自貿協定中,RCEP的復雜性和差異化是最大的,其談判難度可想而知。對于談判的前景,袁波表示有信心:“能夠達成一個初步的協定,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協定最終達成需要有個過程,從而一步步推動東亞地區區域一體化向前發展。”

高虎城在向與會各國代表提出的建議中指出,中國是RCEP堅定的支持者和推動者。在追求達成高水平、高質量自貿協定的同時,各方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創新、靈活、多樣的方式,兼顧各國不同的發展水平,打造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自貿協定。他希望各方積極推動談判進程,充分展現各方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和信心。

在RCEP談判穩步推進的同時,同為區域性貿易安排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有觀點認為RCEP是中國應對TPP的貿易安排。對此,專家并不認同。“TPP與我國努力的方向并不沖突。”袁波指出,二者都是區域合作的一種模式,而我國選擇RCEP是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而然作出的選擇,因為其與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更為吻合。從長遠來看,TPP很多的規則和方向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是一致的。

沈銘輝也表示,RCEP不僅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同時也為我國提供了一個開放政策的試驗平臺。“我國應該抓住這一機遇,為積極適應國際貿易規則重塑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