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19日電
題:中國耕地信託流轉加速將更好保障農民收益
新華社記者蔡敏
詹婷婷
年近六十的農民李偉盛今年年初曾打算把家裏十來畝耕地送給鄉鄰代種。年事已高、兒女又都在外地打工,這位安徽省含山縣新豐村農民早已無力應付農活。耕地信託流轉,當地最近大面積推進的這種新型流轉方式重新讓這位老農在土地收益上獲得了保障。
迄今為止全國面積最大的單筆土地流轉信託項目14日落戶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含山縣政府與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協議,試點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流轉。這一項目涉及耕地兩萬畝,期限11年。李偉盛的土地就在其中。
由中信信託與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大平油脂公司合作推出的這一信託計劃中,中信信託與含山縣9個行政村簽訂土地信託流轉合同,2萬畝土地將作為信託財產,由中信信託集中管理,出租給大平油脂旗下專事農業生產和管理的子公司九道農業。
中信信託同時募集資金2000萬元人民幣扶持大平油脂產業發展。九道農業承租信託土地後,對農地基礎設施進行改善,並將土地劃分為500畝左右的經營單元,分租給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同時,中信信託和九道農業還為農場主們提供全程金融服務和生產服務,包括訂單獲取、種植方案制定、農資採購、農機服務、產品收購、物流服務、結算服務、墊付流動資金等。
43歲的職業農民王光明是最早受益的農場主之一。王光明原本在上海從事規模種植,如今帶著技術和管理經驗回到家鄉安徽,一直想大展拳腳。
“我從大平公司‘認領’了500畝土地,現在他們正出資幫我們平整土地。”王光明說,“第一年比較困難,除去成本每畝可能只有200元左右的純收益,但是我預計未來會持續增長。”
李偉盛目前已經和王光明達成協定,在農忙時期為他打工,每天可得到100元的工資,“加上我們每年每畝600塊的土地流轉收入,比我自己種地掙得還多!最重要的是,這種比較專業的操作讓我很放心地把土地流轉出去。”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與傳統的工商企業或種植大戶直接流轉土地相比,“土地信託”使農民有了利益“代言人”和矛盾“緩衝墻”,農民土地收益得到信託公司和承租土地的農業企業的雙重保障。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中國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許多地區出現了土地閒置、拋荒的現象;與此同時,現階段中國土地流通存在思想觀念制約、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方式不規範等問題,流轉後的土地“非農化”傾向嚴重。
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產,怎樣才能激活農民的資產,新一屆中共領導人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在十八大閉幕當天,下發《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包括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內的6大方面改革。含山縣是安徽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20個試點縣之一。
“跟信託公司合作,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一種信託產品,證劵化、金融化,是土地流轉一種新的模式探索。”含山縣縣委書記卞建秋說。
自2013年10月安徽宿州出現全國首單“土地信託”產品後,目前僅中信信託一家公司,就已在安徽、山東、貴州、湖北、河南等多個省份流轉土地近7萬畝。
在大平公司董事長魏國平看來,在流轉和種植階段,直接利益流向農民和農場主,中信信託和大平公司最初階段不存在盈利,但雙方卻都願意深入合作。因為中信信託,除了得到大平公司每年支付的信託管理費外,可以率先搶佔土地信託這一新興市場。而作為糧油龍頭企業大平,通過對流轉土地的指導管理,可以得到穩定並且信賴的原料,來生產自己的主打產品菜籽油和稻米油。
“只有切實保障好農民收益權,耕地信託流轉才能走得更遠、更好。政府既要做好服務,也要做好監督。一方面,幫助解決流轉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確保農民按合同得到收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土地巡查制度,確保土地所有權性質和土地用途不變。”含山縣縣長田昕說。
一些專家還建議,未來應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深入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增強進城農民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為土地流轉解除後顧之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