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浩
行终于降准,但这一次要等到三个月以后。这似乎又是一次工具创新——以往的降准,多在一个星期内开始生效,而这一次央行不仅“定向”,而且有三个月的“时滞”。总的来说,央行没觉得货币政策需要做多大的调整,央行认为要调整思路的是机构以及市场。
首先,这是一次“定向降准”,定向降准的标准是执行普惠金融的力度。央行先给予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50个基点的降准——因为向普惠金融提供贷款达到上年增量或者存量的1.5%,似乎并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但如果想拿到另外100个基点的额外降准,那么不好意思,央行也说了,这些机构是执行普惠金融有突出表现的机构——其向普惠金融的贷款需要达到存量或者增量的10%。这一个骤然提高的门槛,意味着央行并未实质性认可市场高呼的“降准之声”。
第二,目前市场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价格双轨制”,即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真正需要资金的非银金融机构跟普惠金融似乎沾不上边。换句话说,降准释放的资金不是为了解决(也无法解决)市场的流动性结构矛盾。
第三,央行既然已经“降准”,而且要到明年才能根据普惠金融执行情况才能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短期之内如果不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央行不会再调整准备金政策。市场的资金面紧张局面只能通过自身行为来调节,央行不会就此再度进行指导。
事实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显示出不愿意放松流动性阀门的决心,尽管市场一直对于各类流动性工具的使用有诸多揣测,但实际状况却显示,央行认为,市场的问题在于自身的杠杆,与其总量调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路下,央行给予了市场一个“延迟降准”,某种程度上算是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央行仍然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去杠杆”,尤其在经济基本面并无恶化的状况下,央行找不到全面“降准”的理由。
作者介绍:周浩,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负责北亚地区宏观和市场研究。目前常驻新加坡,此前若干年在上海工作生活。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