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7月17日電(記者夏曉)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項曉煒參贊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英國是一個注重習慣法和商業信譽的地方。在英國,市場本身和信譽體制對想進入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有比較高的門檻和相對嚴格的制約”,因此,中國藝術團體到英國來“鍍金”的情況相對較少。
在國際演藝中心,例如倫敦和紐約這類城市,“鍍金”現象一旦受到當地關注,反而對這些藝術團未來的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英國著名演出場地,如泰晤士河南岸的文藝中心聚集地、伊麗莎白劇院、皇家節日劇場、皇家歌劇院等,這些機構對藝術的要求有各自的標準。而進入這些場地,即使能支付較高的場地費,這些組織也會考慮到藝術表演的品質問題,另一方面,這些機構每年都有自己劇目和樂團,想被納入場地的整體計劃中很難,並不是純商業出租。
“客觀地看,國外‘鍍金’現象有非常複雜的社會成因,這跟中國社會目前處在一個巨大的轉型期相關聯。這種現象反映了藝術界個別人或一些群體存在浮躁心態。他們希望盡可能地快速成名、盡可能快地拿到錢,藝人如果有了海外的‘名聲’就能夠儘快地進入商業市場。”
項曉煒認為,存在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點:第一,中國相對缺失對藝術的評價體系,比起八九十年代對藝術的表彰和獎項,現代社會裏商業的介入使藝術變得不再“單純”,藝術和娛樂的界限逐漸模糊;第二,過度商業化運作對文化藝術的形成和分層造成一些破壞,商業和金錢在藝術發展中發揮了過大的作用。
“然而在國外,例如英國,藝術和娛樂是分兩條線發展的,而國內藝術產品被過度包裝和炒作、形式大於內容的情況時有發生,原創藝術以及藝術本身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卻往往被忽視,”項曉煒說。
在項曉煒看來,實際情況是中國藝術發展在與國際接軌方面出現較大的反差,到國外後無法適應,在國外進入不了人家的藝術體系,在跟西方交融的過程中出現無法歸類的現象等,而一些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又急於走向世界,在世界上贏得自己的名聲,所以才出現“鍍金”的現象。“這與國內劇烈的經濟轉型不無關係。我們不光要制止這種現象,同時要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挖掘。”
他說:“我個人的建議是綜合治理,在發展中逐步解決。首先,禁止公款資助這種鍍金行為;其次,禁止過度炒作和報道此類活動。另外,建立更加完善的藝術評價體制,將此類行為‘上榜’作為該藝術家或藝術團體‘藝德’的考核。藝術家或藝術團體要自我約束,要對自身的行為付出代價和承擔市場風險,同時要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藝術的道路沒有捷徑,必須實打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