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車領域將成下一個風口

36氪

text

打車、租車、然後是拼車,智能出行服務正在由標品向非標滲透。隨著打車和租車市場的日漸白熱化,創業公司和資本的注意力開始逐漸後移,轉向拼車服務。其中由 Google 中國前員工創立的滴答拼車 (iOS/Android),據稱已獲得 IDG 的 1000 萬美元 A 輪。

滴答團隊成立於 2010 年,核心成員來自 Google、HP、P&G、Baidu 等公司。自其第一個專案滴答團(團購)以來,已經在 O2O 領域摸爬滾打了將近四年。今年初,團隊開始研判新的創業方向,經過一番思考後將目標鎖定為拼車。

從大背景來看,中國城市交通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車輛總量增長尚未達到瓶頸;二是運力的地區分佈不均。

我們可以與美國做一個橫向比較:美國領土面積與中國近似,人口接近 3 億,汽車保有量在 3 億以上。中國人口 14 億,汽車保有量則只有 1.4 億左右,新增出行需求未被現有運力滿足,因此每年的新車銷售仍然保持在 2000 萬台規模。

總量增長並不是災難,構成災難的是運力的地區分佈不均。在中心城市,車輛的過度集中導致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問題,這引起了政府和民眾的重度關切。而在二三線城市,很多時候又存在著公共運力不足的問題,這又造成了居民出行不便的困擾。

所以當我們嘗試找到一個解決辦法時,要做到既保證市場運力總供給的增加,同時還要舒緩中心城市的車流壓力,於是拼車成為備受看好的一種方式。滴答拼車創始人宋中傑表示,他們曾對城市交通市場做過一個分層模型,從租車、打車、拼車到公共交通,市場規模和黏性逐級增加。北京的計程車只有 5 到 6 萬輛,這已經養起了滴滴、快的這樣的公司。而北京的乘用車數量高達 500 多萬輛,將這些車輛的剩餘運力釋放出來,有可能誕生比滴滴、快的更大體量的公司,這成為創業者蜂擁而入的理由。

不久之前,北京市政府就拼車的定性、定價等問題給出了比較具體的規範,一部分創業者也加快了業務發展的步伐。滴答拼車今年 4 月份上線至今,已經在北京、廣州等地積累了 10 萬用戶,其中包括約兩萬名車主,上海地區的業務也會馬上鋪開。本輪融資的目標,也是希望在產品、技術、服務研發,以及市場拓展上加快速度。

同樣在拼車領域,目前活躍的創業公司包括友車、同樓拼車、接我、AA拼車、哈哈拼車、微拼車、愛拼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