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中國期待用法守住過年傳統

APD NEWS

text

2月7日,市民在太原市小商品批發市場採購年貨。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21歲的喻潔是上海某高檔飯店的女服務員,她要在7日這一天踏上回家之路,趕在中國傳統新年到來之前與家人團圓。按照中國習俗,與喻潔一樣要在除夕前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的年輕人數以億計。

“火車票太難買,我不得不分兩段,從上海到武漢坐動車,從武漢到湖南嶽陽老家再坐高鐵。最快週四晚上就能見到我的父母了。喻潔說。

中國在去年12月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大幅增加法條內容,特別是將“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也寫進法中。新修訂的法律將於2013年7月1日正式生效。

上海立法研究所專家沈國明教授說,最早這一條款的動議來自民間,地方省級立法中先出現了類似表述,最終進入全國人大修法程序。

但“常回家看看的美好願望並不是一部法律能夠完全規定下來的。中國的現實是:超過2.5億的農民工群體進城務工,他們出生在農村,但在城市工作生活,一般只有每年農曆春節,才能有一次回家探親的機會。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無法與父母見面。

有關部門預計,今年中國“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34.07億人次,同比增長8.6%。“回家已成為中國人每到傳統新年就不得不面對的“國民難題,它受制於中國企業的用工制度、鐵路的運載能力,甚至是變化多端的天氣、高科技的“屏障等。

“今年,我和十多個同事一起在網上搶票,但是技術不如別人根本搶不到,後來就研究電話訂票,一個男同事用反復撥號的辦法,試了100多次打進了一個電話,最後十多個同事中我最幸運,訂到唯一一張7日上午的火車票。喻潔這樣描述。

因為有了網上訂票系統,喻潔的回家之路反而變得更“提心吊膽。

“這是我在上海打工兩年多來,第一次一個人坐火車回家,以前都是幾個同事結伴而行;但今年訂票太難了,大家根本買不到一塊兒去,我和姐妹們要分幾路回家,有的不得不花1000多元坐飛機,那相當於我們半個月的工資啊。她說。

喻潔用中國熱門的喜劇電影《人在囧途》來比喻自己今年的回家路。“電影裏那個演打工仔的王寶強,幾乎和我今天的回家路一樣難,電影裏的人物也是轉道湖北武漢,再回湖南長沙,一路曆險。

在喻潔工作的高檔飯店裏共有100多名外來務工者,今年他們有半數可以在除夕前回家過年,其餘則要留下來加班,到節後才能回家。而在每年夏季,這家飯店的老闆還會安排一次員工輪流回家探親。

這種“一年兩次回家的企業制度,在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餐飲行業中還是比較“優越的。喻潔和她的同事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探親假,她才放棄了其他一些工資更高的飯店工作,安心留在這家飯店裏。

“理想的回家頻率是一週一次,如果是在同省的大城市發展,那還有可能,如果要堅持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工作,就只能減少回家次數。喻潔告訴記者。

沈國明教授分析,企業主適度調節用工制度,符合“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符合道德和良心。他分析,“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種“倡議型立法,具體執法很難進行。作為立法者,一定希望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的力量能夠在法律以外,發揮更有效的社會治理作用。

與“回家難相對應的是中國鄉村以千萬計的“空巢老年家庭及衍生出的“留守兒童問題。

民政部的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城鄉空巢家庭已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相交織,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

沈國明認為,受制於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社保等制度的局限性,無法在短期內通過一兩部立法或出臺新政策來解決所有問題,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專家同時指出,也應對中國年輕一代堅守傳統倫理道德的能力抱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