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創辦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13日發表研究結果指出,香港仍有龐大的實質房屋需求尚待滿足,中長期的供應情況仍然嚴峻,特區政府幷無空間放緩建屋及增加土地供應步伐。
據中新社消息,團結香港基金當日發表題爲“房屋市場前瞻及土地供應策略”研究結果,是繼早前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後的延續研究及分析,目的是向香港市民提供最新的房屋市場及土地供應數據。
團結香港基金預測,2016至19年香港私人住宅落成量平均將達1.8萬夥,達到特區政府早前訂下的供應目標,也較過去十年上升約60%;但公營房屋供應仍然滯後,與政府的5年供應目標落差達30%。
團結香港基金認爲,香港長期沒有大型的土地發展項目落成,是目前房屋供應的一大局限。
團結香港基金分析了2012年及2015年政府拍賣及招標土地的來源。按樓面面積計,2012年逾70%來自早于上世紀90年代動工的填海用地,甚至是上一代新市鎮開辟的較大型土地,只有8%來自需改劃的發展用地;但在2015年,前者下降至50%,而後者卻上升至41%。
團結香港基金指出,這反映政府手上可用的大型發展用地越來越少,而由于需要改劃的土地面積明顯較小,難以享受大型發展帶來的規劃效益,間接推高房屋發展的平均成本。
就土地供應策略,社會近期有聲音主張“棕地優先”的概念,即優先利用新界鄉郊地區的農地,這些地區一直充斥各式各樣的工業活動,而且大多幷不配合周圍環境。對于“棕地優先”,團結香港基金表示不贊同。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曾維謙表示,發展棕地牽涉的收地、搬遷、安置和賠償等問題相當複雜,令房屋發展進度緩慢,有棕地個案由開始收地,至公屋落成經曆近10年,欠缺效率。
曾維謙稱,在土地供應的策略上,需要考慮不同方案所需要的時間。例如,短期內政府依靠改變土地用途,以在中期新發展區包括大量棕地項目完成前,應付需求。長期而言,填海及發展新市鎮依然是土地供應的重要方向。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表示,根據他們首份“土地房屋”研究報告,若要改善港人生活空間及配套水平,香港未來30年需發展逾9000公頃土地,土地需求極爲龐大。這反映建立土地儲備的重要性,希望政府在未來規劃更具視野及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