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精算指引飛船九天外“穿針引線”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田兆運、蔡琳琳)神舟十一號19日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高度成功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這一過程中,地面科技人員是如何判斷變軌效果是否符合預期,怎樣準確掌握飛船的軌跡並引導飛船和天宮進行交會對接的呢?

作為飛控任務接力的第一棒,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軌道計算主任設計師張宇的崗位是在“船箭分離”開始,快速準確計算出飛船在茫茫太空中的位置,判別其是否成功入軌。

“飛船踏入太空那一刻,我們就要進行精確定軌,知道它在哪裏。”張宇說,通俗講,精確定軌就是航天器在某一時刻的飛行軌跡,是橢圓軌道還是其他形狀,什么速度,通過計算都能知道。

影響參數的變量很多。張宇介紹,要達到航天任務的精度要求,不但要考慮航天器的幾何結構和實際飛行姿態,還要綜合考慮空間環境的影響因素如高層稀薄大氣阻力、地磁指數等。

和以往幾次發射不同,這次張宇還要算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的相對軌道關係,為之後的自動交會對接軌道控制提供決策依據,“每一次任務都有新的挑戰,我們也可能會碰到各種複雜的情況,針對各種情況都要做好預案”。

在確定飛船精確位置之後,預報崗位的科技人員開始緊張忙碌起來。

“我們要計算出飛船每一秒鐘所處位置。”預報崗位主崗顏華打了個比方,譬如風箏在天上飛,軌道崗位確定了當前風箏的位置,我們就能計算出,接下來的每一秒風箏會往哪裏飛。

這次任務中需要攻破的一個重要“難關”,就是對天宮二號運行軌道進行精確預報。

對此,中心提出對預報方法進行改進,建立起更為精確的預報模型和參數。張宇說:“這就好像要提前一個月進行天氣預報,還報得準當天是陰晴雨雪。”

同時,這次交會對接任務中,還需要重新設計遠導控制策略。中心軌道室主任謝劍鋒告訴記者,這次神舟十一號任務中軌控比較多,在前面兩天就要對飛船進行5次遠距離導引使它順利飛到預定位置,這要求軌道控制達到很高的精度。

“航天器在太空中,它們的每一步動作,都是由地面發出指令,因此地面必須清楚了解航天器當前的狀態,並對全過程的軌道控制、姿態調整等心中有數,這就要求事先進行規劃和控制。”謝劍鋒介紹。

“航天器在天上的每時每刻,我們都要有人值守,把它在天上什么時間幹什么算出來,而且要很細緻地做驗證。”謝劍鋒說,數據注入給航天器是不能有任何差錯的,地面隨時要做好應對的措施。(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