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业务仍有哪些瓶颈?“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面临哪些潜在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雅表示,“一带一路”有很多长期投融资项目,对象国经营时就会产生当地货币收入,但当地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存在难题。
施琍雅是在8月12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开发性金融及一带一路建设”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的。据了解,施琍雅长期从事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项目,具有多年人民币跨境融资一线调研与实际操作经验。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服务大多属于名义接受经常账户可兑换,并未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因此“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对此,施琍雅通过调研发现以下三点:
1)“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主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和单纯贸易往来有很大差异,以前我们在贸易阶段是银货两讫——“你把货给我,我把钱给你”。但现在很多长期投融资项目,对象国经营时就会产生当地货币收入,这就涉及当地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问题;第二,以往贸易收账期相对短,留下的敞口也较小,但投融资回收期很长,需要管理敞口风险;第三,投资归属于资本项目下,由于多数国家货币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投资回收很难保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动由单纯的贸易往来,正在向金融服务转变。因此,“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需要搭建一个开发性、商业性与政策性金融有机组合的合作网络。
通过企业走访调查,施琍雅发现多个实际操作的问题。首先,本币结算是实际需要,不但要实现人民币结算,也包括当地国货币结算;其次,由于有些沿线国家汇率波动大,本币融资要解决货币偿还风险问题,需要有相应的当地汇率保障条款;再次,发改委等部门应提供人民币的境外融资计价挂钩模式,打破以美元、英镑为主的计价挂钩局面。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建设部分以BTO模式进行,即中资企业负责设施融资与建设工作,完工后将设施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但实体资产仍由该企业占有。因此,投融资和投资回报就会涉及大量结算层面的操作问题,如果中间没有衔接,等于还用交叉汇率进行结算,即人民币先兑换成美元,再由美元兑换成当地国货币。
鉴于此,施琍雅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建立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直连直通货币平台,可以有效降低货币结算风险;第二,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当中当地经营收入和人民币挂钩,前期所有提供的融资也应是人民币,而不是美元。
此外,她特别指出,当前存在“歧视”人民币的现状,因为银行对于外币贷款有一些贴息安排,但人民币对外融资没有贴息安排,因此财政部与发改委应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