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下月出版的《紫荊雜志》撰文,總結自己任內四年在五大方面對香港的貢獻。他指上個財政年度特區政府的利得稅達1400億港元,是曆年新高,反映香港經濟基礎仍然良好。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梁振英的文章以《迎難而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爲題,總括過去4年工作。他指過去4年,政府財政穩健,通脹溫和,經濟有溫和增長,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雖然環球經濟環境不明朗,但在2015至2016財政年度,利得稅達1400億元,是曆年最高,大小企業的狀況大致平穩,經濟基礎良好。
梁振英在文中把過往工作分爲五類。在與內地及世界的關系方面,梁振英提到,香港與內地簽署了CEPA框架下的《服務貿易協議》,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及與東盟十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在《施政報告》多次提出“一帶一路”的他,在文中亦指,今年是國家推展“一帶一路”的關鍵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今年五月出席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表示,中央支持香港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專業服務,這些國家對高端專業服務,包括會計、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風險評估、建築等都有需求。香港的服務業不但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更有輸出這些服務的豐富經驗。
創新科技方面,梁振英指在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一年以來,社會各界反應正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成立首間海外研究中心,是香港科研發展的裏程碑,也反映香港在“一國一際”下的獨特優勢,既有一國之利,也有兩制之便,可以發揮“超級聯系人”的作用。
社會福利方面,他提到在2016至2017財政年度,社福經常開支達662億元,較五年前增加55%。他亦羅列多項政策及數字,包括重設扶貧委員會,制訂首條官方貧窮線,貧窮人口數字在政策介入後連續第三年低于100萬人。這些數字反映了政府社會福利政策鼓勵就業的成效,也體現了香港人寶貴的自力更生精神。
梁振英認爲基礎設施使香港人的生活更方便,也能提升香港作爲國際城市的競爭力,加強香港與世界各地的緊密聯系。未來十數年,多項基建會相繼落成,“數量之多,是世界上先進城市所罕見的”。
而土地房屋問題占了全文最大篇幅。梁振英指,土地及樓房的短缺是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巨大掣肘。有人利用工廈創業,做音樂、體育活動,又或開辦學習班,這些用途雖有經濟和社會功能,但卻不符地契條款、消防規定等,歸根究柢,反映了土地和樓房短缺的問題。
梁振英表示,本屆政府上任之初,不少人懷疑政府增加土地和房屋的決心,但“我們擁抱難題,面對爭議,沒有因爲反對力量而棄增加土地樓房供應,堅持‘迎難而上’”,現在初見成效。只有增加土地供應,香港才能興建更多房屋,令更多港人成爲業主,“我希望社會各界人士以整體社會和香港市民的福祉爲念,尤其以基層市民的福祉爲念,支持政開拓土地,因爲所有令土地供應放慢的舉動,都有減少供應、推高樓價、推高租金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