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为何这么迷星座

亚太日报

text

在压力山大的数据时代,年轻人从星座中学着自省,寻求慰藉——即便他们也不完全相信。

星座是一种文化米姆(meme 源自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一书,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编注),和其他梗一样,它也在蓬勃生长,随风飘送,沾地发芽。在社交网络上,占星家和星座米姆机器收割了成百万的粉丝。人们拿水星逆行开玩笑,从猫咪的血统到奥斯卡·王尔德的话,从《怪奇物语》里的人物到薯条的种类,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用“这是……的征兆”来解释。在网络杂志中,每日、每周、每月星象和星座主题专栏繁荣发展。

这不是星座第一次倍受宠爱,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几千年来,占星学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挑近的说,六七十年代的重视灵性体验的新时代运动(the New Age movement)就借了星座的东风(有些人还把新时代称作“水瓶座时代”——距地球进入水瓶宫已经过了两千年)。

在“新时代”距今中间的几十年中,星座当然没有走远——人们仍然能不时在杂志的封底找到星座分析——它“更多地转向了幕后”, 洛杉矶的占星家加妮·尼古拉斯(Chani Nicholas)说:“直到最近五年,星座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变得前卫时髦,和我们的时代和处境联系起来,这在过去三十五年都是不曾有过的。于是千禧一代便接受了,也照它的说法生活着。”

许多人有这么一种感觉,虽然星座的污名依然存在,但随着占星在网络文化中逐渐站稳脚跟,这种污名已经在消退了,特别是在年轻人之间。

“过去两年中,我们真的看到了一场‘新时代’的重构,为迎接年轻的X一代整装待发,”智威汤逊(J. Walter Thompson)的智囊团追踪和预测文化趋势,其全球总监露西·格林(Lucie Greene)说道。

《Broadly》杂志的高级编辑卡利·布斯曼(Callie Beusman)说星座网站的流量“呈指数增长”。The Cut网站的总裁兼主编史黛拉·巴格比(Stella Bugbee)表示,2017年一篇典型的星座文章在网络上的流量是2016年的1.5倍。

一定程度上说,星座和互联网时代是绝配。它几乎不需要门槛,而且如果你喜欢落入谷歌搜索无底洞,星座能让你探索到无尽的深处。更多深度信息在网上触手可得,这就让星座变得深奥博学起来——人们更多拿土星回归开玩笑,而不止会说“嘿,宝贝,你是什么星座的?”来搭讪。

快速入门:占星学不是一门科学,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一个人的星座和性格相关,但这个系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占星学给天体的位置赋予意义。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在天空的12个方位——这就是星座的12个宫。即便你不是个星座爱好者,也大概知道你的太阳星座是什么,这是最为人熟知的星座。太阳星座基于你初生时刻太阳的位置,而月亮和其他行星的方位则给你的底色抹上阴影,添上细微的差别,组成了你的“出生星盘”。

“今天的孩子们和他们之间的各种梗给占星学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星座告诉我们现在行星怎么运行,将来将是怎样的轨迹,而这些对每个星座又会有什么影响。“试想行星运动就像是一个鸡尾酒会,”星座空间(Astrology Zone)网站的创建者,著名占星家苏珊·米勒解释说,“你也许会看到三个人在这边聊天,两个人在角落吵架。金星和火星可能正在接吻。而我就得为你讲明白你每个月这些行星运动的意义。”

“占星家总是努力把这些宏大的概念掰碎了归结成能让人消化理解的知识,”尼古拉斯说,“今天的孩子们和他们之间的各种梗给占星学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占星学用简写来描述行星和星座符号,并用以描述人的个性、生活轨迹和人际关系模式这样复杂的概念。在网上交流中,各种符号和缩写时常掺杂,所以星座的简写在网上也行之有效。

“我首先想说,我认为占星学是一种文化或是心理现象,而不是一种科学,”布朗大学的社会认知学家伯特伦·马勒(Bertram Malle)在邮件中说。“但‘成熟的占星学’——不仅仅是报纸上那种太阳星座运势——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词汇库,不仅能描述我们的个性和气质心情,更有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学会了这些词汇,也许就能以一种更丰富的方式来描述和重现(而不是解释和预测)人生经历和事件,并且发现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人们往往在背负压力的时候转向星座。心理学家格拉哈姆·泰森(Graham Tyson)在他1982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咨询占星师的人们”其实是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源——当他们的压力“和个人的社会角色或者人际关系关联”的时候更甚。”泰森写道:“在高压环境下,人们把占星学当做一种应对手段,尽管他们在压力较小的时候并不相信星座。”

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数据表明,2014年来,千禧一代都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人,自2010年以来,他们总会说在过去一年,自己的压力加重了。2012年以来,千禧一代和X一代年轻人比他们的老一代人压力大得多。而自从2016年总统选举引起的政治动荡,全美国的公民压力值都在上升。2017年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发现,63%美国人都为国家的将来忧心忡忡,56%的人表示,新闻给他们带来压力,而且相比起更年长的美国人,千禧一代和X一代人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最近的新闻对政治内斗、气候变化、全球危机和核战争阴云喋喋不休。压力让占星学变得愈发闪耀,那么越来越多人被它吸引也就不出奇了。

尼古拉斯的例子就是佐证。她在网络上拥有大约一百万个月刊读者,最近她还抓住机会敲定了一项出书协议——根据出版商市场(Publisher's Marketplace)网站的数据,这本新书作为四本主流星座指南之一,在2017年夏天的两个月销售一空。新书的编辑,HarperOne出版社的安娜·波斯腾巴赫说,尼古拉斯“是星座学复兴航线上的掌舵人”。她认为其中的原因少不了尼古拉斯星座分析中明显的政治成分。9月6日,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撤销废除“暂缓遣返”(DACA,无证移民暂缓遣返保护项目)后的一天,尼古拉斯就为即将来到的满月之日发出了一篇新闻通讯。其中写道:

双鱼座的满月……可能会打开我们情绪的闸门,帮助我们同情他人……让我们利用这次满月,继续设想,然后朝着创造一个没有白人至上主义的世界而积极奋斗。

占星学在危机时刻给人们带来一种慰藉,让人想象一个更好的未来,提醒着一个老生常谈的公理——尽管你现在正处在水深火热中,但这都会过去的。

2013年,桑迪亚32岁。她下载了星座空间App想要找一张公路地图。当时她倍感孤独,华盛顿非营利组织的工作让她觉得怀才不遇,她每周都要出去喝四五次酒。“我陷入了格格不入,想要逃离的循环怪圈,”桑迪亚说。

她想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而星座空间给了她答案。“好运行星”木星一年后将会进入桑迪亚的星座狮子座,然后停留一年时间。如果她现在能剪出生活中的杂乱混沌,在木星到来的时候就会得到好报。桑迪亚记住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都在努力准备迎接木星的到来(桑迪亚是一名律师,由于工作原因,她要求对她的姓保密,不希望客户了解到她个人生活的细节)。她待在家里的时间变多了,为自己做饭,找工作,去约会。“我坚决疏远了两三个带给我负能量的朋友,”桑迪亚说,“效果立竿见影。”

2014年7月16日,木星进入了狮子座。桑迪亚也得到了一份新工作。12月,桑迪亚遇到了即将与她步入婚姻殿堂的男人。“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一部分是因为拥有信念能带来改变。但我一直照APP上说的做,所以也得归功于我对木星的信赖吧。”

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占星学流行的养料,让它成了一剂阵痛软膏。

人类是一种叙事动物,总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目标和期待)交织在一起来解释自己的生活和自身。在犹他大学学习叙事的发展心理学家莫妮莎·帕苏帕蒂(Monisha Pasupathi)认为星座“给人们的这种解释搭建了一个清晰明了的框架”,尽管他自己并不相信占星学。

星座确实给人一种秩序感,令人愉悦。这和给图书馆的书用字母编号并无二致——把人生中的任意一个事件插入编上号的书架里。这个人不回复我的信息,是因为水星逆行让他接收不到消息;我犹豫不决,是因为我的火星星座是金牛座;在木星进入星座第十宫的时候,老板就会认可我的辛勤工作了。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占星学流行的养料,让它成了一剂阵痛软膏。

桑迪亚在沮丧的时候会向星座寻求帮助。“就像是‘有人对我说,明天会好的’。”解读她的星座就像是快速翻页,继续前进。

“我总在担心,”桑迪亚解释说,“我是那种看一本书会跳过开头直接看结局的人,我不喜欢悬念也不喜欢惊喜。我只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头脑中有一个故事,我希望我生活中的会发生某些事,而且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足够幸运,能让这些事发生。”

现在它们成为了现实。“我现在不那么经常研究我的星座了,”她补充说,“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当下就很快乐。”

对一些人来说,占星学的语言就像是小飞象的羽毛——一种给人慰藉的魔法,你会把它紧攥,直到你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能飞翔。但这羽毛上闪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这是最初让人伸手触碰的原因。

人们厌倦了在条条框框里过着紧张的生活,他们希望能在网络上找到更多的自由。在电子书、约会应用、社交网络中,人们感到疲乏,他们渴望寻找一些例外,逃离在这个自我被量化、位置被追踪、答案被模式化——也许除了关于真正的自我,将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问题以外——的时代。

鲁比·沃灵顿(Ruby Warrington)是一位生活专栏作家,他的新时代指南《物质女孩,神秘世界》(Material Girl, Mystical World)在2017年五月出版——刚好赶在夏天一大波星座书热销潮之前。她也运营着一个通灵奥秘的网站“The Numinous”,韦氏辞典中“Numinous”的词义是“超自然的,神秘的”,但沃灵顿在网站上则把这个此定义为“未知或不可知的事物”。

“我们渴望开拓超自然的精神层面的自我,这和我们生活在一个细致严谨、分毫不差的世界这一事实的平衡,” 沃灵顿说,“我觉得占星学是一种符号语言,描述了这方面的人类经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需要利用等式和数字来解释。”

智威汤逊的智囊团在2016年发布了一项趋势报告,标题为“非现实”,报告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我们越来越倾向于逃离现实,去寻找另一种自由、真相和意义。对魔力和精神、生活中明知是不真实不可触摸的部分的青睐,其实是对大数据和超透明的网络的对抗。”这样180度的文化反转在以前也发生过——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理性和科学传播,浪漫主义运动则让人们转向自己的直觉天性、自然和超自然现象。我们现在可能也处在相似的转折点。《纽约》杂志甚至用影响巨大的浪漫主义名画《雾海上的流浪者》(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来阐释安德鲁·苏利文(Andrew Sullivan)最近的反科技论文《我曾是人类》(I Used to Be a Human Being)。

智威汤逊和另一个趋势预测公司沃斯全球时装网(WGSN)在报告《千禧一代:新灵性》(Millennials: New Spirituality)中把星座和其他新时代伸手年轻人欢迎的超自然趋势相提并论,比如治愈水晶、音浴和塔罗牌。

“现在如果武断地对一些事嗤之以鼻,像是说‘这不科学不理性,或者那不是事实真是愚蠢’,已经不太好了。”28岁住在纽约的的软件工程师尼克·莱费尔(Nicole Leffel)说。

The Cut的主编布格比几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转变。“能看得出人们讨厌某些刻薄的语气,”到这时候,The Cut的网站已经在通过动图来展示一些不大相关的星象,概括每周各星座的情绪变动。但布格比也意识到,“人们最想要的是真诚。所以我们重新投入到星座中,这也是真正引起人们兴趣的开端。”

但对占星学兴趣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人们要为了这神秘的信仰全盘抛弃理性。占星历史学家尼古拉斯·坎皮恩(Nicholas Campion)指出,人们是否 “相信”星座是个得不到回答的问题,问来也没什么用。人们可能会说,他们不“相信”占星术,却仍然认同自己的星座身份;他们可能会解读自己的星座,却不会由此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比数据数据要微妙得多。

许多关于赶时髦的占星学主流测试都会遭到驳斥。人们会引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关于“人们觉得占星术是否科学”的调查来提醒读者们,星座是不科学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并不是重点。

当然,一些人会盲目接受占星学的观点,把它视为事实,抬升到和生物学这样的科学学科同等的水平,但这在大多数助燃星座复兴的年轻人之间并不多见。大多把星座看作是一种工具,或是一种语言——对许多人来说,这种语言更多是隐喻性的,而不是表层字面的。

“占星学是一个关注周期循环的系统,我们运用行星的语言。”旧金山湾区的29岁脊骨神经医学学生亚历克·弗桂伦·布罗根(Alec Verkuilen Brogan)这么说,他研究星座已经有十年了,“并不是说我们会因为行星今天到了这个位置,所以‘现在我该干什么了’,星座是一种用来解释生命的四季的语言。”

“我们非常重视星座,但并不一定要相信它。这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2017年8月日全食的时候,生活在布鲁克林的27岁青年迈克尔·史蒂文斯正经历青年危机。“一般来说,我是个怀疑论者,”他接着说,“我是个顽固的人,和《X档案》里的黛娜·史卡利(Dana Scully)一样。然后星座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生活。”大概就在日全食的时候,他冷不防地给苏珊·米勒打了个电话,问她会不会在她的网站上放些广告。

史蒂文斯说,他月底打电话的时候,苏珊·米勒被惹恼了,当时她正写着自己著名的长篇占星文章。但接下来她问史蒂文斯是什么星座的——射手座。“然后她说,‘噢,这次的新月对你可不太友好。’”他们便开始谈论起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了(米勒并不记得这段对话,但她说:“我对冷不丁打电话给我的人总是很友好,这听起来和我的风格很像)。

研究发现,如果你对写了一段笼统通用的文字描述人的性格,然后告诉一个人这对他很实用,人们大概会把这段描述看作是精准的——不管这是不是关于星座。

史蒂文斯说他本可以这样解读他和米勒的对话。“她说,‘你正在经历不少事,’但谁不是呢?现在是2017年啊。”

不过他也坦言,这次对话让他感觉好些了,刺激他行动起来。从这次和米勒的对话到十月的几个月间,史蒂文斯离开了自己广告行业的工作,跳槽到了人事岗位。在我们访谈的不久之前,他和女友分手了。

“我意识到自己就像是《龙与地下城》游戏里下等的NPC角色,”史蒂文斯说,“所以如果我只是想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许应该做出选择,追求一些可能发生的好事。”

史蒂文斯的故事体现了许多和我聊过的人的态度——星座所说的是不是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有用处。

“我们非常重视星座,但并不一定要相信它。这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Broadly》的占星师员工安娜贝尔·加特(Annabel Gat)归结道,“因为这是我们自省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科学或者是宗教。星座只是我们看待世界、思考万物的方式。”

加特的老板布斯曼也赞同她的这套哲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会相信许多互相矛盾的东西。对我来说,同时保有两种观点并不难。星座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但同时我也会想‘下个月有三颗行星要进入天蝎座,那我对职业生涯可得做出些精明的选择了。’”

罗莎·李斯特(Rosa Lyster)在The Hairpin网站的“星座是假的”专栏发表文章诸如《星座是假的但狮子座依然著名》,《星座是假的但金牛座确实讨厌改变》的文章,也例证了同样的态度。

千禧一代更适应在怀疑相信的界限之间游走,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网络上花了太多时间,在网络空间里,真实和虚拟并存。因此,人们开始发掘出占星学的意义,这正提醒了我们,觉得一件事情是真实的,它本身并不一定是得实实在在存在。我们不也在小说里找到了真实吗?

莱费尔想起了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她用主角影子(的一句台词来表述自己的态度。影子时常好奇,天上的闪电到底是发自一只有魔力的雷鸟,“还是仅仅因为大气放电,亦或许这两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当然,他们就是一样的。这才是重点。”

如果说“占星术是假的,但它也是真实的”这种立场看起来自相矛盾,那么也许这种矛盾就是星座吸引人的地方。许多人提出了不少假说,来解释占星学的东山再起,比如说数码时代原住民都是自恋的,有些人则认为星座是过分钻牛角尖了。另外一些人解释说,因为人们在地球尘世上感到无力,于是仰望星空。当然了,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有些人觉得星座是一种逃开“左脑”逻辑思维的方式,其他人则渴望把这套复杂的星座系统的井井有条,带到混沌杂乱的生活中。他们说的都不错,归根结底,这才是重点。

要理解星座的吸引力,就要接受悖论。星座同时大到宇宙,也小及个人;它既在精神层面,也不失逻辑;难以言喻,又具体可辨;既真实也虚幻。星座可以是一种慰藉,在一个分裂的时代里,人们不必要选择。星座可以是一种释放,在一个非黑即白,不是1就是0的世界中,你可以在灰色中寻找答案。在时间的节点之间连线,或是把在黑暗夜空中透着光的星星相连依然很有意思,即便你内心深处知道这些行星远在许多光年之外,而且相互之间根本没有联系。

(来源:界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