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滴答、滴答……”梅州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一科里安靜而沉悶,各種儀器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低沉的音樂,但顯然里面的醫務人員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聆聽這讓人心緒低落的聲音。他們或埋頭記錄儀器上的數據,或檢查病人的情況,或幫昏迷的病人按摩,腳步匆忙卻有序。
醫生丘文鳳正在13號病床前為一位因腦中風昏迷的病人做檢查,另一位醫生張彥峰在辦公區的電腦前觀測病人的數據變化,科主任羅偉文這一上午都沒有停過手頭上的工作,一位年僅20多歲的年輕病人病情突然加重,重癥科邀請了省級醫院的有關專家研究病情,討論對策。他們已經習慣了忙碌而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氛圍,在這封閉的病房里體味成功搶救病人的快樂、病人逝去的悲傷,以及世間人情冷暖。
從“死神”手里搶救病人
張彥峰自從大三專業選修選擇了重癥醫學科(ICU)后,就從來沒有后悔過。本科選修了ICU專業后,研究生順理成章地繼續學習ICU專業,并在1990年畢業后回到了家鄉的醫院工作。在ICU科工作的6年多以來,張彥峰覺得成就感是最大的收獲。“尤其像有些病人來的時候非常重,家屬已經抱著希望破滅,但是當看到病人搶救回來,微笑轉到普通科,對醫生豎起大拇指,那種成就感是非常強的。”
成就感也是羅偉文主任重復最多的一個詞。在從業的22年以來,羅偉文曾無數次將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2008年,一位中年男人被急診科接到醫院門口時,心跳呼吸停止,在心內科做心肺復蘇,并到介入科放支架,心跳還是反復停止,最后被送入ICU。羅主任和其他7個醫生對輪流對病人進行持續的心肺復蘇和除顫,經過6個多小時的搶救,病人終于清醒過來。
“他當時胸兩側因為反復除顫就好像燒傷了一樣,我們當時至少進行了60次除顫。”多年后,羅偉文與當時的病人坐在一起聊天,問他當時是否感覺到痛苦,那個病人說,一點痛苦都沒有,感覺身體飄飄然。“他說是我們把他拉回了世間。我們做ICU的只要把病人搶救回來,我們就有成就感,再忙再累都無所謂。”
普通專科醫生可以專注局部系統,而ICU醫生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對人體各個系統都有所了解,所面臨的挑戰更大,張彥峰說,有時候他覺得自己把醫生當做非常精細的藝術在操作。“ICU醫生比普通科的醫生觀察會更細致一些。通常普通病房有個病人很重,生命體征不平穩,轉到ICU來,經過ICU觀察,我們往往能夠發現不為人知、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但這些細節就是決定病人疾病轉安的關鍵。”曾經有個病人,沒有很明顯的癥狀,僅僅表現為呼吸急促、血壓偏低,送到ICU后,ICU的醫生觀察到病人腹部比以前偏大,經過檢查,發現病人腹內器官穿孔了。
強度更高壓力更大
只要是病情比較重的病人,無論是否有傳染性,是否有危險性,ICU醫生都必須沖在最前面。梅州市人民醫院的重癥監護科也曾收過重癥禽流感病人,但是作為醫生,在做好防護措施后,就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每當這個時候,醫務人員之間也會帶來一種感動。醫生也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救他人的命。”張彥峰說。
雖然有著明晰的上下班時間,但對于ICU醫生來說,提早上班和加班是正常事。白班時間是早上8點到11點30分,下午2點到5點30分,夜班是上午班下班后,下午5點多上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查完房完成交接工作。但因為ICU病人病情都很重,醫生們每天都要監控病人病情的走向,無論是政策值班、輪休或者節假日早上7點多都必須來到科室,查房,看看自己的病人,開醫囑、做處理,一般一個上午就過去了。遇上緊急事件,還需醫務人員一起加班處理。“在ICU工作了5年,感覺工作時間長,強度比較大,特別是值夜班的時候,比較繁忙,很多意想不到的危急情況。”丘文鳳說,從內科系統轉入ICU,她明顯發現,ICU的醫生要比普通科醫生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更大。
因為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放在家庭的心思就相對少一些,丘文鳳對此覺得很愧疚。從孩子出生到如今上小學,丘文鳳都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養,自己沒有怎么帶過。“家庭方面比較難兼顧,有時候家里人也會不理解,遇上家里小孩生病或者老人需要照顧,也沒有辦法離開工作崗位。”有一次,全家人說要去旅游,但是丘文鳳實在抽不出那么長的時間一起去,家里人覺得很掃興,質問丘文鳳怎么那么熱愛工作,丘文鳳內心愧疚,但也很難應答。“像ICU風險很高,病人那么重,你要很認真,很嚴密觀察病情,如果是人手少了一半或者是沒有經驗比較豐富的醫生,那么這個病人他的病情可能就很容易急轉直下,剛進來一到三天,就需要病情很嚴密觀察,需要有經驗醫生把控病情,所以我們不能長時間離開,有時很連年三十,或者祭祖的家庭活動也很少能夠參加。”
累的時候,三五醫生坐在一起也會討論,為什么這么忙,為什么沒有時間休假,但是一投入工作中,抱怨或者疲累都被丟在一邊。“成功搶救病人確實很有成就感,在ICU比其他科室醫生更能體會。”丘文鳳說。
直接面對生死永遠不言放棄
近期,某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醫生因為醫患糾紛被病人家屬毆打致身亡的事情很快在梅州市人民醫院傳開了,引起醫護人員的熱烈討論。
國內醫患糾紛事件不斷發生,有人笑稱醫生也成了高危職業,在直接面對生死的ICU,醫患關系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梅州市人民醫院ICU科室也經常遇到病人家屬不理解的時候。“有些病人家屬不理解,我們在ICU花了那么多錢,為什么還是沒有搶救回來。雖然我是醫生,但我也有父母、愛人,有子女。我們醫生的目標是跟病人家屬目標高度一致的,都希望把病人搶救回來。但有些病情并不是全力以赴就能搶救過來,如果說所有都能搶救過來那是騙人的。”羅偉文主任說,重癥一科每年平均收治2000多個病人,搶救的成功率超過85%。但是病人若未搶救回來,家屬的情緒容易激動。他們也希望家屬明白,并不是所有病人在ICU里都能搶救過來。“那15%沒有搶救成功的病人還包括小部分本來可以搶救過來,但是家屬不愿意繼續在ICU治療,要帶回當地醫院或者回家的。有些病情如果碰到困難,我們會邀請科室、醫院、省、國家的有關專家一起討論,集所有醫療資源共同搶救。”
在ICU里更能看盡人情冷暖,面對生與死的抉擇,一念之差便可能影響一個人生命的變化。張彥峰見過積極搶救病人的家屬,也見過因為各種問題而放棄病人的家屬。“有些是經濟上非常困難,沒有辦法承受醫療費用。有些是因為覺得病情太嚴重,沒有辦法治好。家屬決定放棄,但實際上我們并不愿意放棄。但也有些家屬無論多苦難都堅持要把病人治好,讓人很感動。”
上個月,一個20多歲在梅州打工的貴州小伙子因為違反交通規則遭遇意外導致高位截癱,呼吸沒有力氣,長時間依靠呼吸機,在做了手術之后一直脫不了呼吸機,而且有很嚴重的肺部感染。但家里經濟非常困難,父母一分錢一分錢湊,一直在堅持,醫院也盡全力把能省去的費用盡量省了。經過處理,小伙子的病情慢慢好轉,成功脫離呼吸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轉移到普通病房了。“家人堅持,我們醫生也在堅持。如果當時家屬說我壓力大,我要放棄了,那這條生命可能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