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星| 賈樟柯:山河有故人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10月30日,闊別內地大銀幕九年之久的賈樟柯帶著他的最新作品《山河故人》在全國上映,10月28日,《山河故人》揭幕了香港亞洲電影節。上映兩周後,隨著《007》等大片的上映,影片票房止步3000萬。這一成績雖遠低於賈樟柯“3個億”的目標,但與他以前在內地上映的三部電影《世界》、《二十四城記》和《三峽好人》,加起來票房還不超過500萬的結果比,已是很大的跨越。賈樟柯對此表現出了特有的淡定,他在微博上說:“數字背後是一位一位觀眾的支持,高興讓大家在大銀幕看到了我的電影。希望《山河故人》能在大銀幕多留些日子。”

《山河故人》領銜口碑榜

2015年堪稱賈樟柯個人事業獲得豐收的一年。5月,《山河故人》入圍了第68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還在臺灣金馬獎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在內的七項提名。雖然影片最終在戛納並未獲獎,但賈樟柯個人卻收獲了評委會頒發的“金馬車獎”的終身成就獎,成為獲得這一榮譽的首位華人導演。《山河故人》在戛納放映後,在西方媒體和影評人方面得到了一致的好評,觀眾紛紛在觀影後大呼“bravo”,英國《電報》甚至刊發評論文大贊:“這是今年戛納最好的電影”。

《山河故人》電影海報

《山河故人》在香港公映後同樣反響強烈。11月初,在香港商業電臺“光明頂”節目中,賈樟柯與素有才子之稱的著名電臺主持人陶傑對談,對方稱贊《山河故人》有《紅樓夢》的風采,情感纏綿糾葛的背後,是一個精心動魄的 “變 ”字。陶傑表示自己看過兩遍《山河故人》,並呼籲香港年輕人都來看這部電影。

《山河故人》電影海報

這不是導演賈樟柯在香港公映的第一部影片。2006年,剛剛問鼎威尼斯電影節的賈樟柯攜《三峽好人》第一次在香港公映,開創了藝術電影在香港上映的先河。香港的媒體對此片也一致稱贊,認為賈樟柯保持獨特的草根實感作風,是他最有情有趣之作。《明報》就撰文寫道:“《三峽好人》成績可喜,逼真得像紀錄片,又有巧妙的劇情發展,做到有笑有淚,令人感嘆。”

中國電影的“叛逆者”

事實上,1997年上映的《小武》是賈樟柯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也是讓賈樟柯名聲大噪的電影。這部以極其粗陋低廉的制作條件拍攝的“畢業作品”,以半紀錄片形式的冷峻格調,展現出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湧動的觀念碰撞交疊。但這部沒有任何商業企圖的“學生作業”一問世,便獲得了國際電影節的熱情擁抱,收獲了柏林青年論壇大獎等八項獎項。由此,賈樟柯逐漸認清了自己的創作之路——“紀錄這個時代”。他在采訪中更是評價自己說“我是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

《小武》電影海報

之後他創作的《站臺》、《任逍遙》就像一部部“斷代史”一樣,賈樟柯以更為宏大的視野紀錄“故鄉三部曲”,讓世人得見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而賈樟柯也因此順理成章地從小城南特一路紅到了威尼斯再到了戛納。

《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三峽好人》可以說是賈樟柯的巔峰之作。2006年,《三峽好人》在威尼斯問鼎“金獅獎”給了他前所未有的良機,將他從多年被禁的尷尬境地中解救出來。但恰不逢時,上映時遭遇的對手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最終票房僅收300萬,與對手的3億票房相比連零頭都算不上。躊躇滿誌的賈樟柯不得不面對另一重尷尬的處境,他的電影想要面對的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普羅大眾,但普羅大眾對他的電影似乎沒有什麽興趣。

賈樟柯獲獎後親吻金獅獎盃

但賈樟柯從未動搖自己“觀察當代中國”的創作定位,“我一直在捕捉自己最想講的話,最想拍的故事。我相信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容納不同類型的影片,只不過是你的電影有無觀眾緣”。賈樟柯談到。

用自己的方式繼續戰鬥

今年45歲的賈樟柯已與拍《小武》時27歲的“汾陽小子”有很大分別,對於已經成功地挑戰過權威和市場的賈樟柯而言,他未來所要做的,應該如他自己所言,“繼續這些艱難的挑戰,尤其是挑戰自我”。

從《三峽好人》的300萬票房,到如今的《山河故人》的3000萬,9年間,票房增長了9倍,因票價基本不變,觀影人次也增長了9倍。這已經是這位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最好的放映成績。賈樟柯欣慰,“這一次我們看到了觀眾超越商業和藝術的可能。”

賈樟柯說“希望中國電影市場能夠逐漸擺脫一些對於文藝片的成見和誤解,多一些耐心,給文藝片多一些機會。”他就像一個鬥士一樣,堅持握緊攝影機,握緊手中的話語權。正如本次戛納在授予他終身成就獎的致辭中所評價的“您的戰鬥警醒著我們要繼續鬥爭下去。正如您在中國所做的那樣,我們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電影,來繼續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