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編者按:步入2015年,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滾雪球似的增長,信心如是。
之于券商資管,過去的一年,股、債市場情緒頗高,證券類業績最高的獲得400%收益,搶盡了風頭,同時,也令其所謂三大傳統的業務迅速增長;同時新增的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胎動,給新的年份新的想像。
之于期貨資管,則在大資管時代得以“正名。在業務範圍上,逐步與保險、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等資管類業務看齊。尤其隨著去年年末,首只“一對多期貨資管的發行,為新一年的業務做了最好的注腳。
基金子公司自出現以來一如既往風頭正勁,深圳一家長期未從事業務的子公司朋友坦言,領導急了,新業務得加緊做!
混業經營的輪廓給予手持各個資管牌照的機構巨大的增長預期,而在另一個維度,監管層對於遊戲規則的整飭,甚至更高層對於國內投融資模式的重新“規劃,令機構的轉型與競爭在新一年更為敏感且耐人尋味。
轉型脈絡圖已現端倪,但尚不完整。
兩個簡單的例子,在業務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北京一家券商分析人士與記者的溝通中,給予券商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預計高達2000億元。
同時各類機構正在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搭建的語境下尋找業務突破,就在這兩日,兩家上海系的基金公司,還在為爭首家新三板產品的名頭而不休止的玩味文字遊戲。
拼的名頭,爭的意氣,大戲過後,看的還是業績。(李新江)
監管環境的調整,或正在更深層次影響著證券經營機構的資管業務。
雖然儘管經歷了對影子銀行體系近一年的治理,但記者記者瞭解到,除去傳統的場內證券投資外,無論是券商資管,抑或是基金子公司,其業務的主要構成仍然以通道業務為主。
而當前,這一業務模式正在面臨兩方面的考驗,一是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增量空間已相對有限。二是對銀行理財資金為主的非標準化債權(下稱非標)業務體系的治理正在走入收官階段,而通道模式亦成為重要的清理對象之一。
而在現有的監管環境中,資管業務如何在現有的監管環境中,利用專項計畫等工具的“類SPV特質挖掘新的監管套利可能,也將成為行業關心的重點,而據記者記者調查瞭解,目前資管機構的通道業務正呈現出從資產型通道向負債型通道轉型的趨勢。
8萬億通道轉型
所謂通道業務,是指券商或基金子公司以資管計畫為工具,擔當銀行同業或理財資金為規避信貸額度管制而曲線“放貸通道的業務模式,由於其中的專案與資金都由銀行實際控制,資管機構所賺取的通道費收入更具有無風險套利的特徵。
可以預期的是,無論是託管規模還是業務收入,通道業務對2014年內資管業務的貢獻占比仍然會維持在一定的比例。
以兩家主動業務較強的行業龍頭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為例,2014年上半年,兩家券商定向資管規模則分別占其各自託管資產總規模的92.46%和90.78%,而該類業務的收入在全部管理費收入中的占比亦分別超過70%和78%。
而截至去年7月底,來自證監會的資料顯示,券商資管及基金子公司的資產託管規模合計已達9.29萬億元(未含基金專戶),若以90%的比例估算,資管機構所託管的通道類業務量級或不少於8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資管機構對於通道業務的競爭已出現白熱化,其中甚至不乏存在部分券商因通道費較高而敗給基金子公司的現象。
“我們去年之前和一些券商合作開展的銀證項目,後來又找了基金子公司合作,因為後者的價格更低。北京一家股份行分行財務部人士透露,“可能因為券商的業務要構成資本佔用,有規模限制;但是基金子公司沒有淨資本約束。
比內部競爭更為嚴峻的則是來自政策面的外部威脅,而眼下的監管政策正在對通道業務形成更為明顯的壓制。去年12月份,銀監會創新監管部緊急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就提出,“杜絕層層嵌套,以去杠杆、去通道、去鏈條為目標。
分析人士認為,通道業務可能受到影響,但並不會就此消亡。
“辦法只是針對代客,但銀行自有資金和同業資金並未受到影響。北京一家股份行資產負債管理部主管賀蘭(化名)認為,“之前的178號文(《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明確商業銀行可以以自營資金對特殊目的體進行‘同業投資’,通道業務的價值仍然存在。
資產端轉向負債?
事實上,作為廣泛存在監管套利機會,通道業務對於資管機構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而據記者記者調查顯示,通道業務雖不會就此消失,其可能發生變化之一是,部分通道業務或將從“資產型通道向“負債型通道轉化。
以記者此前曾報導的“資本債互持模式為例,部分銀行謀劃以資管計畫為代持工具,以理財資金相互持有交易對手方發行的二級資本債,進而達到壓縮債券成本、虛增資本金的目的。
該模式僅是當前通道類業務亟待轉換的一枚縮影,而該模式的浮水亦反映出,由於監管政策大力封堵資產端通道業務,進而迫使監管套利思路出現“從前臺向中後臺調整的趨勢。
無獨有偶,再如年前央行下發《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擬將非銀類的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核算,而該部分存款將被“豁免繳准。
這意味著,銀行可通過資管通道,將同業存款轉化為一般性存款,或將傳統存款納入資管通道而豁免繳准。
而記者記者瞭解到,該政策發佈後不久,便有部分基金子公司人士開始推廣此類業務,即以專項計畫擔任通道,協助銀行實現存款科目的轉化。然而,彼時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此套利對銀行“並不划算。
國信證券就持這一觀點,其理由之一是同期限的同業存單與一般性定存存有較高差值,將對銀行在豁免繳准狀態下獲得的額外收益造成超額沖抵。
但仍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政策執行的演化,未來或仍有新的套利機會出現。
“(國信證券的)計算基礎是同業轉化利率執行靜態的市場價格,但通道的背後可能存在特別的協商價格,這個協商可能也會出現市場價,但形成需要時間。北京一家股份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認為,“預計非銀同業貸款或投資也可能納入存貸比,到時又會有新變化,而且銀行類同業存款仍然有轉化需求。
“轉化需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長期問題是降低貸存比壓力,短期問題才是不用繳准。該人士亦指出。
事實上,此前銀行間亦曾出現保險協定存款模式,即以保險資管計畫為通道,將銀行同業存款轉化為一般性存款;而在新的政策執行後,雖然其通道價格會有所下降,但類似的機會也有望向券商等資管機構開放。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當前的套利可能性仍然依附于恐難長久的監管政策,其相關模式的變化也將充滿不確定性。
“從過去的經驗看,套利機會仍然會長期存在,但它的模式會隨著監管的變動而轉換。賀蘭坦言。(記者 李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