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6日電(記者黃豔、許鳳)中國農業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聯合鄂豫陜三省5日下午首次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開展大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活動的目標是通過水生生物的生態調節功能,保護南水北調水源地的水質。這是首次大規模利用生物控制措施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水體進行保護。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在丹江口水庫放流鰱魚200萬尾、鳙魚100萬尾、鯉魚50萬尾、翹嘴鲌100萬尾、草魚50萬尾等總計500萬魚苗;在庫區中上游鄖縣、武當山、鄖西縣、張灣區等地總計再放流500萬尾魚苗。此外,在陜西、河南兩地漢江流域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水質一直保持在地表水二類的水準。在一些入庫斷面監測結果中,所有指標均非常好,唯有總氮的指標較為突出。
“水中含氮多,容易帶來水體富營養化。而濾食性魚類,比如鰱魚等,恰恰可以吃掉水中的藻類,對解決水體富營養化非常有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解綬啟說。
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南水北調水源地整治和保護。“十二五”期間,中國規劃投資120億元用於整治水源地的工業點源污染、城鎮污水處理以及工礦污染等,總計關停了1000多家污染企業。
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環保司副司長範治暉介紹,目前已初步建了從源頭、過程到末端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保護體系。從5月剛通過的一項考核看,2013年整個水源地水質進一步改善,丹江口水庫水質良好,滿足調水要求。
今年2月16日,中國公佈了《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其中56條規定有28條與節水、治污和環保相關。而根據中線工程調水計劃,今年汛後將正式實現向北方調水。
“調水將嚴格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任何時候水資源保護都是重中之重。”參與負責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局長臧小平說。
據介紹,類似於增殖放流這樣的生物控制措施將更加廣泛地應用在水源地水資源保護當中,比如,處理一直以來讓人頭疼的城鎮污水處理,可以建立人工溼地,讓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水經過人工溼地自然過濾、凈化再排進入庫河流。
此外,經過多年治理和保護,整個水源地涉及的湖北、河南、陜西三省的40多個縣市,工業點源污染基本已經控制,但是農業面源污染仍是一大威脅。目前中國政府在水源地地區大力支持發展生態農業,有關科研院所已開展多項生態農業項目。
生物控制措施將是今後最為理想的治理和保護之道,並且將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水源地保護當中。湖北當地官員表示,他們希望以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為契機,探索更為科學和長效的生態治理方式,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個典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