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對全球經濟“病情”診斷準嗎?

新华社

text

“您能解釋下為何金融危機爆發六年之後,全球經濟復蘇仍然如此緩慢嗎?在近日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一位記者向IMF總裁拉加德如此提問。

有著同樣疑問的還有來參會的各國財經官員、金融機構高管和社會組織代表,這也是今年IMF和世行年會規模空前的原因。

儘管全球經濟從2010年已開始復蘇,但復蘇力度一直低於預期,經濟前景仍然充滿諸多不確定性。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3.3%和3.8%。這是自2011年以來,IMF連續第四次在秋季年會時下調當年和下一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測。

仔細對比IMF的預測不難發現,IMF的經濟學家們總是在年初預計全球經濟的好光景即將到來,但到年底時又不得不接受令人失望的現實,被迫下調過於樂觀的經濟預期,同時仍然期待下一年全球經濟能夠大幅反彈。

瑞銀集團主席、德國央行前行長阿克塞爾·韋伯說,IMF反復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反映出IMF並未“診斷清楚全球經濟的“病根。

對於IMF為何總是高估全球經濟增長預期,IMF副總裁朱民說IMF內部也一直在進行檢討。他認為,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被迫不斷下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潛在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降。朱民說,跨境外國直接投資(FDI)和國際貿易是此次金融危機之前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兩個推動力,但如今二者規模都在下降,使得全球潛在經濟增長率也隨之下滑。他指出,如果全球潛在經濟增長率已經降至很低的水準,那將意味著每個國家的潛在經濟增長軌跡都發生了變化,全球經濟格局必將重新調整。

對於如何解讀IMF今年連續三次下調後確定的3.3%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朱民說,與會官員存在很多爭議,“最後統一的意見是這個數字不壞但也不好。一方面,在經歷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在繼續復蘇,銀行資產負債表有所改善,資本金水準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全球投資還是很弱,總需求仍然不足,金融系統風險上升,未來不確定性還是很大。

IMF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也透露出類似信息。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持,存在較大金融穩定風險。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更多鼓勵了金融市場的過度冒險和投機行為,而對實體經濟復蘇的幫助有限,造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背離趨勢進一步擴大。

歐洲央行前副行長盧卡斯·帕帕季莫斯說,這正是本輪金融危機的重要教訓之一,如果寬鬆貨幣政策持續時間太長,金融市場風險將會實現。朱民認為,貨幣政策有效性在目前的傳導機制下不是很明確,通過貨幣政策過度刺激總需求不見得有效,因此不能過度依賴和使用貨幣政策;而全球財政政策剛開始恢復平衡,在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背景下也不能過度刺激,因此IMF建議全球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轉向結構性改革。

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主席、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尚達曼在年會期間表示,出席會議的財經官員們花了很多時間來討論結構性改革問題。目前各國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步伐太慢,必須加快改革。他指出,全球經濟存在陷入長期低速增長的風險,各國必須將提高當前實際經濟增長和未來潛在經濟增長率擺在首要位置。

朱民說,與會官員在會後都指出這是一個重大變化,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將從刺激總需求轉向改善總供給,核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除掉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包括垂直提升各行業附加值,改善市場環境,促進公平競爭,引導創新、高科技產業發展,增加基礎實施投資建設,完善收入分配等。

這一判斷也意味著IMF對全球經濟“病情的診斷可能更加接近現實,當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普遍面臨結構性改革的問題,而此前IMF經濟學家更多受到凱恩斯主義學說的影響,認為全球經濟復蘇疲軟主要是總需求不足,開出的政策“藥方主要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如果經濟復蘇持續未見好轉,則是因為刺激力度不夠。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金融危機某種程度上可能已對全球經濟造成永久性傷害,如果不加快結構性改革,全球經濟短期內將無法重新回到金融危機前增長強勁的好光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