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不懼颱風?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記者高鳴】颱風“海鷗襲來,香港9月15日晚10時掛起今年首個8號風球信號,于次日上午10時轉為3號。每年香港都會懸掛數次風球,對於港人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一系列政府措施隨風球懸掛自動開展,香港市民對颱風從“恐懼到“笑看,離不開港府對極端天氣的有力掌控。

從“天災到“天賜假期,香港走了一百年

對於工作節奏緊張的港人來說,8號風球是一年中少有的“放大假機會。

政府規定,如在上班時宣佈懸掛8號風球后,工作者們應分批下班,政府亦會提前兩小時進行預告,便於交通順暢。如是早晨上班前懸掛,企業與學校將自動停工停課,港股亦會停盤。當8號風球轉為較弱的3號風球后,員工需在兩小時內返回公司。

“海鷗颱風肆虐下的香港,網絡圖片。

期間為保證司機等安全,公共交通、航班會減少或停止運營、渡輪將停運、戶外活動會強制取消。對此,在港府網站上有詳細政策說明和防風常識,同時天文台及傳媒會通過電視、客戶端和社交媒體提醒市民風球即時動態。信息通暢保證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如今,每次8號風球一經懸掛,社交網絡上頓時一片祈求“風球別走、“掛夠八小時的調侃。香港網友還有個流傳已久的“李氏力場定律——在李嘉誠強大念力下,近年香港8號風球都難以維持到次日上班前,令上班族很是沮喪。

香港對颱風如此謹慎的政策規定,是基於此前的“天災教訓。

據香港天文台資料,香港抗強颱風的歷史中有不少傷亡慘重的年份,僅1874年一年就因風災死亡兩千多人;上個世紀1962年的“溫黛造成近200人死、400人傷、百余人失蹤的慘劇;1999年的“約克亦造成500人受傷,而死亡人數降低至3人,但仍可見颱風的威力。

1962年颱風溫黛對香港沙田地區造成大規模破壞。/香港政府檔案

“懸掛一說因何得來?

香港人一提風球,動詞都是“懸掛,這并不是空穴來風。早在1884年,香港天文台就開始使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組成的信號系統,向港內船隻及市民發佈有關熱帶氣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隨著人口增加,信號站也逐漸遍佈全港各地,六十年代是高峰期,全港共有42個信號站。

二十世紀初期在尖沙咀訊號山懸掛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歷史圖

在香港天文台總部懸掛十號颶風信號。/天文台歷史圖

然而,近年來電視台及互聯網能夠即時又準確的播報天氣,信號站也漸漸成了擺設。2002年,最後一個訊號站關閉,實體風球的時代正式結束,“懸掛一詞卻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