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义乌市副市长贺少军:由卖家到买家 义乌打造进口商品“世界集市”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何婧媛】“这次来到义乌参展收获颇为丰富,我们已经谈下了十几国内采购商的订单,下一步就准备联系海外仓准备向国内引进产品了。”和众多参会的企业一样,来自澳洲的展商周先生对于此次义乌进口博览会取得的效果表示非常满意。从以前向全世界出口小商品,到如今进口国外日用消费品,这是出口外贸额占95%的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缩影。

义乌市副市长 贺少军

保加利亚的玫瑰精油皂、澳洲的桉叶糖和新鲜牛肉、法国的精致马卡龙和红酒、西班牙的火腿、日本的日化用品……5月13日至16日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的现场俨然成为了汇聚世界商品的集市,在各具特色的国家展馆内,商品种类应有尽有。

本届进口商品博览会无论从参展国家、参展商数量、参展商品种类等方面相比去年都有大幅度提升,在5万平米的展位上展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万余种商品。

义乌市副市长贺少军告诉亚太日报记者,“在去年举办过第一届进口商品博览会后,义乌2015年进口商品销售额超过60亿元,其中日用消费品进口增长105%,会后763家参展企业、1817种品牌落户义乌各大市场,进而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一季度义乌的日用品进口同比增长近80%。”

目前,义乌致力于促进市场贸易由出口向进口转型,积极打造全球日用消费品特别是国外二三线品牌进入国内的“窗口”。

瞄准国内旺盛需求 实现“由卖到买”角色互换

近年来,义乌致力于发展进口贸易,正式实施市场采购的新型贸易方式,形成“卖全球、买全球”的新格局,打造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的“窗口”。

贺少军副市长在接受亚太日报专访时表示,义乌瞄准国内对于进口商品的旺盛需求,客观分析国际贸易形式,努力做到贸易产业的优进优出。

“义乌有着出口贸易的成熟经验,希望借出口的模式发展进口,促进义乌贸易市场的调整与升级。”贺少军说“义乌每年出口额超过300亿,占全国出口额的1.5%,物流产业相对发达,各级政府的扶植政策以及义新欧等平台,完善的贸易基础使得义乌在发展进口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我国首个县级改革试验区,义乌市自4年前启动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改革红利在去年得到了释放。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在经认定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采购地办理出口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与此同时,义乌市相关部门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便利化和规范化举措,为外贸企业提供了便利。

为国外优质二三线品牌接轨中国市场

本届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定位精准,利用义乌丰富的贸易经验优势,为国外众多品质优良、价格适中的二三线品牌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牵线搭桥,。

参会的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瞄准中国市场,把各国新品的“中国首秀”放在此次博览会上。而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也瞄准进口商品这块大蛋糕,进口日用消费品集散中心功能初步显现。

亚太日报专访贺少军副市长

国外一线品牌知名度高,有较好的市场基础,进口二三线商品的入驻对于义乌而言将会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那么义乌如何让二三线品牌在义乌落地?

贺少军告诉记者,义乌积极与使领馆合作,大力推广国外中小企业商品,与此同时,义乌每年接待境外客商近5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外商看好义乌市场的发展潜力,并且义乌将利用物流、政策等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全球贸易平台,也是这些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畅通的入口。

“一带一路”商品双向流动 实现市场自我升级调整

自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培育进口是市场的力度,积极促进海外消费回流。义乌把握时局,力“一带一路”战略,利用遍布全国的内贸营销网络和物流网络优势,将发展进口贸易作为推进市场转型的重大战略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着力把义乌打造成出口和进口商品双向流动的真正的“世界集市”。

培育进口贸易是义乌现阶段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而进口商品博览会正好是一个契机,而这背后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强烈诉求。

贺少军告诉记者,2014年从义乌出发横跨亚欧的“义新欧”铁路开通,今年2月又开通了开往伊朗的义乌-德黑兰货运班列,以及航空口岸以及铁路口岸的逐步开放,增强了义乌的物流优势。在上述的出口额中,60%以上的增长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

“虽然近几年的国际外贸形势严峻,但义乌依然积极响应政策,将内外贸结合并打通,复制和借鉴已经发展成熟的外贸模式,在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上加大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贺少军在专访结束时总结“培育市场,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是义乌政府在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如今义乌积极实现“卖全球”和“买全球”两条腿走路,“义乌上河图”将会慢慢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