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平安经》,可以“一笑”不能简单“了之”

新京报网

text

失眠秘方数绵羊,很多人都会。躺在床上默念“一只绵羊、两只绵羊、三只绵羊……”,症状轻的数到一二百只就打呼了。绵羊换成奶牛也一样,看个人喜好。

现在有了创新,可以这么数:“初生平安、满月平安、百天平安、1岁平安、2岁平安、3岁平安……”,或者“上海港平安、深圳港平安、宁波舟山港平安……”。

红遍全网的奇书《平安经》好像也有此功能,只不过比“一只蛤蟆两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的儿歌还缺了点算术训练,比传统相声贯口《报菜名》少了些文化含量。

但这样一部“经”,却出自一位官员、书法名家、法学博士之手。

据媒体最新披露,《平安经》作者贺电,曾在2014年一年间发表13篇论文,凭《清代书法与政治》获得了吉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但与之深厚“学养”相匹的,却是一部水的乏味的《平安经》。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部“水经”,却获得了吉林当地个别官方平台及一干诗人、学者的大肆吹捧。这背后透射出的某些现象值得寻思。

全网diss《平安经》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内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但在diss《平安经》一事上,全网却出奇的一致。

《平安经》的“水”和对此书一本正经宣传推广之间的反差,耐人寻味。

值得注意的是,为《平安经》点赞的,不是市场上那些的垂直类书评号,而是个别官方媒体。

4月9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微信公号曾转发该书并称赞“值得一读”,当地公安系统的官方公众号也曾发赞扬此书的书评。其中还有“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学者阅读此书,顿悟平安哲理。商贾阅读此书,企业平安无虞。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的高调赞扬。

这还不是最高潮,真正的高潮发生在6月7日,在长春举办了《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当地官方媒体报道了该活动。

相关报道称活动竟邀请了“国内及省市知名学者、诗人,共同创作原创诗歌、撰写《平安经》读后感”,着实让人充满了好奇。知名学者们对“1岁平安、2岁平安、3岁平安”能有什么读后感?

“经”可以庄、可以谐,可以长、可以短,却不能假。如果说,《平安经》是脑洞清奇,那将其捧到天上的那些吹嘘声,则是“假正经”“马屁经”。

这场牵扯到当地这么多人参与的集体“假正经”表演,其背后的“吹捧之风”需要反思。

▲人民出版社声明

可以“一笑”,不能简单“了之”

《平安经》被热捧,直接原因指向了作者的身份。

很多人基于经验揣测,如果贺电本人不是依然身居要职,这本书恐怕连问世都困难,更不用说隆重推广了。

而正是这番推广将这本经书不经意推出了当地小圈子,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成了大家“眼里的沙子”。

如今,人民出版社已经否认曾出版或联合出版此书。《平安经》涉嫌违法出版。另一出版方群众出版社,又是如何拉上了“人民出版社”来为其“盖章”的?

有报道称,群众出版社回应此书已出库6000册。这样一部“水经”,能卖出6000册,售价还高达两三百元,这匪夷所思。背后有没有人借机“媚上”,也值得追问下。

如果为这样一部“水经”写长篇读后感,当地个别官媒举推、开朗诵研讨会大肆推广还不算完,书发出之后,还要“兜底”,对之争相购买,那这波“拍马”,可谓是拍出了“一条龙服务”。

溜须拍马,看上去不是大恶,却是腐蚀风气、败坏政风的政治顽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其免疫。

有的官员管理一个实权部门,很容易收获一堆谀词,在一片吹捧声中,变得忘乎所以。溜须拍马的“温室环境”,就是这样败坏了官场风气的,绝不能一笑了之。

过往案例也一再证明:有些权力在握的领导,如果拥有某种爱好或想要彰显某种特长,那么在权力的加持下,他的爱好与特长很容易成为被阿谀被追捧的“点”,让谄媚者有了可乘之“机”。而若是这类追捧与奉承行为被其一再放任,那也容易形成不正当的追捧之风。

贺电的《平安经》荒腔走板却被大肆推宣至此,正是这类“不当追捧之风”的产物。这其中,有当地官方部门、媒体的助推,也有本人的“放任”。

到头来,围绕这本书的各类匪夷所思情况,合成了一本“现形记”,主题写着“荒诞不经”四个大字。

这不能不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