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5日晚间,达达集团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DADA”,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16美元,原定发行规模为1650万股,现扩大发行至2000万股,每ADS代表4股普通股。如全额行使“绿鞋机制”,达达集团此次募资规模约在3.68亿美元。
京东和沃尔玛作为达达集团IPO的基石投资者,在IPO中分别认购416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高盛、美银证券和杰富瑞为主承销商。达达集团创始人兼CEO蒯佳祺上市后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及CEO。
达达集团成为中国赴美上市“即时零售第一股”,同时也是今年5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后首个上市的中国企业。
“零售+物流”合力驱动
回顾达达集团的发展历史,成立仅不到六年时间:2014年6月,以众包即时物流业务为主的达达在上海创办成立,2015年京东到家上线,2016年两者合并成为“达达-京东到家”。在今年上市前夕,达达完成更名。
达达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蒯佳祺在上市前夕发布的内部信中表示,回顾过去20年中国电商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库存在几千公里外,要好几天才能送达的远距电商;库存来到城市100公里内的仓库,当日或次日就能送达的近距电商;库存距离消费者只有几公里,履约在1小时内就能完成的微距电商,也就是即时零售。
“中国电商快速发展了20年,涌现了非常多优秀的企业,但加起来也只占到零售总额的20%,而80%依然发生在线下。即时零售,以及零售的本地电商化将是我们最大的历史机遇。”蒯佳祺称。
在达达成为“即时零售第一股”背后,其两大核心业务包括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本地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到家。
不同于单一的即时配送企业,或者单一的零售电商企业,达达集团中两大业务并存,而且物流与零售业务板块互相促进、形成闭环,构成企业的核心优势。
一位快递行业上市公司高管曾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看好达达集团的模式,他说:“双方合并后,因为有了达达支持京东到家这种高频次、短距离、随机性的物流需求,才成功从O2O大战中活了下来。”
与此同时,在其他第三方即时配送企业为获取业务量不断切入更多细分领域时,达达快送在业务量来源上有来自京东、沃尔玛等头部零售、电商企业的稳定流量。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也可以为合作的零售商家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招股书中,来自两个业务的收入占比基本持平,其中达达快送稍高一些。
物流行业分析人士赵小敏认为,现在达达潜在的风险是过于依赖京东和沃尔玛的业务,待达达完成上市以后,除了需要继续巩固与大客户之间的业务以外,还要尽可能地拓展边界,寻找更多的大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而达达集团也招股书中表示,上市之后,将继续增强快送的交付体验、向低线城市布局零售业务、在技术上持续投入创新、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实现业务协同。
即配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来自达达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达达快送业务覆盖超过2400个县区市,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达达快送平台的活跃骑士超过63.4万名,配送单量超过8.22亿单,平均每天配送150万和220万份订单,同比增长46.7%。
与此同时,达达集团近三年营收持续高速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至109%。收入加速增长的同时亏损率大幅收窄。2019年经调整的净亏损率较2018年大幅优化近一半至45.8%,2020年一季度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幅优化至17.6%,盈利能力不断改善。
赵小敏认为,对于现阶段的达达来说,用户规模、市场空间、商业模式和用户粘性是衡量企业发展的四大主题,亏损多少不是最关键的。预计随着平台规模进一步扩大,未来达达的亏损将会逐步缩小。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社会化同城配送市场份额中,达达快送位居市场第一。事实上,达达快送以众包平台模式以及与京东到家的业务协同,与其他即时配送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化。
从即时配送市场来看,可以划分为B2C(企业到个人)和C2C(个人到个人)两大部分,前者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以外卖、生鲜零售等业务为主,达达、美团配送、饿了么蜂鸟等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后者则以闪送、UU跑腿等第三方业务为主。
不过,近年来,即时配送行业的竞争趋向白热化,顺丰等快递公司巨头杀入,达达进入了个人同城即时配送市场,闪送等企业则从个人市场切入小B端市场。
中物联同城即时物流分会秘书长万莹告诉界面新闻:“达达集团此次上市,或许可以鼓励资本市场持续投入即配这个细分市场,也会提振整个行业信心。”
与此同时,万莹也直言,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应以上市作为终极奋斗目标,目前达达所处的赛道,跟外卖品类相比,所占份额不高。因为即时配送行业还处于市场特殊发展时期,亏损是企业的常态。从整个即时配送行业来讲,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赵小敏表示:“达达相当于即时配送行业内第一家登陆IPO的企业,对其他的未来计划上市的一些同类企业,达达某种程度上是有先行示范作用的。其他企业可以从中吸取经验,避免一些风险,以及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思考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