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需要“新廣場協議”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劉歡 王建華 任沁沁) 中國不是當年的日本,人民幣不可能受外壓而一次性大幅升值。無論是在二十國集團(G20)還是別的什么場合,與中國達成“新廣場協議”註定只是一場空想。

當然,中國也不會為了經濟的短期增長而讓人民幣一次性大幅貶值。在合理、均衡的水準上保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既有利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也為其他經濟體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增長機會。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利益與命運息息相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對當前世界經濟的系統性影響遠超30年前的日本。

人民幣幣值的“大起大落”,只會嚴重打擊世界經濟的復蘇勢頭,不僅損害中國的發展,也將造成世界多方慘輸的局面。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26日起在上海舉行。一些國際輿論借機發出了施壓中國簽署“新廣場協議”的雜音。

1985年日本同主要西方大國簽署“廣場協議”,帶來的後果是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流動性氾濫和資產泡沫膨脹,經濟至今沒有恢復。

30年後,某些國家又想炮製當年強壓日元升值的套路,希望達成一個政府間協議以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核心目標是對人民幣匯率提出一些約束性條件。

“廣場協議”對日本的傷害至今仍在持續。以逼迫日元升值為開端,美國打垮了其在國際經貿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慘痛教訓擺在眼前,中國不會被忽悠,更不可能重蹈覆轍。

某些西方國家當年為簽訂“廣場協議”,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由於日元幣值過低,增強了日本產品對美國產品的競爭能力,才導致了美國對日貿易的鉅額逆差。

事實已經證明,“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升值了,但日美之間的貿易順差並沒有消失。匯率在調整兩國間貿易格局中所能起的作用終究有限。追求“平衡”的幌子,難以掩蓋某些國家的別有用心。

其實美國的消費和儲蓄行為模式才是導致其貿易失衡的根本:美國私人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大頭,而私人儲蓄率極低。美國要想解決貿易失衡,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其長期過度消費、寅吃卯糧的做法,而不是將矛盾轉嫁他人。

歷史上,某些西方國家及其控制的國際組織在亞洲、東歐和拉美等地屢屢為別國匯率開出“藥方”,但不僅沒能治病救人,反而鬧出多起“醫療事故”,造成當地經濟倒退、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美國為他國定做的“匯率”藥方,歸根到底只是服務本國利益,打壓別國經濟發展勢頭。

人民幣匯率是中國的主權問題。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一直以來都是從內部需求出發,從不迫於外部壓力。中國的目標向來是在合理、均衡的水準上保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絕不會受壓大幅升值或貶值。

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總體保持穩步升值態勢,截至去年年中,人民幣兌美元自匯改啟動以來已累計升值30%左右。

2015年8月11日,中國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向市場均衡匯率趨近。

受前期美元走強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普遍貶值影響,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偏強,改革後人民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貶值。

當前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是中國國內經濟和全球經濟變化下市場的一種自然反應。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金融風險加劇利空人民幣,主要新興經濟體貨幣對美元貶值,美聯儲加息提振美元等,都成為拉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因素。

作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的均衡匯率水準是由市場決定的。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態勢沒有改變,貨物貿易還有較大順差,外商直接投資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外匯儲備也非常充裕,這些因素決定了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中國央行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在上升,干預的頻次也在降低,但是當市場有波動且波動幅度超出容忍區間時,中國將堅持管理,絕不手軟。正像人民幣不會一次性大幅升值那樣,也不可能出現“斷崖式”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