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峰,澎湃新闻摄影记者: 上月,摄影师朱钟华在上海莫干山路创意园分享了他的摄影作品,这也是他近期较为集中地对外呈现其作品的一次。当天观片会上,他展示的作品全部摄自上海街头,黑白画面对比强烈,加上不少处于盲拍状态下的取景,导致画面变形、失焦、抖动,以至于在观看的时候反而觉得画面是五光十色。这种莫名其妙出现的“填色”读取感受,当然是一种幻象,我想强调的是,这在我观看其他摄影师黑白作品的时候并不强烈。这恐怕也是因为在他的镜头之下的日常上海生活,实在过于丰富多彩而造成的?
2018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朱钟华的《时间的味道》画册,我注意到画册中不少摄自街头上女性身体不完整的画面。他解释,“我在拍女人的时候,拍她们的线条,性感的,局部的,重要的是时代的变化最先体现在女人身上”。同时他强调也是叮嘱,“小许,世界最繁华的商业大街都是为女人的魅力服务的,侬要记牢”。因由他的镜头抓住了这份绚丽的美,但是又被摄影师强行“去色”转换成黑白两色,引诱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顺着其预设的阅读轨迹——心无旁骛地往前走。如果真的能做到心无旁骛就好了,可惜不行呀。摄影师叮嘱我的,和他镜头下展示的女性的“美”,并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美”,朱钟华老师的“美”,常常冷不丁斜刺过来,让人猝不及防。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著名摄影评论家林路老师在《时间的味道》这本画册中的序写道:朱钟华老道的摄影语言,幽默的视觉捕捉,让现实的上海街头染上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风韵,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我以为,林老师这些“切中”的评价令众人“服帖”,不料,朱老师白字黑字写下:我比较喜欢平淡无奇的照片,拒绝套路。看到这里不由得让我噗嗤笑出声来,朱老师真是越老越有趣。我想,这倒不是他有意与影评家“作对”,恐怕是他心中那团艺术求新求变之火奔突不息,然后他确实拍了很多不那么“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风的质朴照片,以自证“相机拍的是拍摄者本人的立场”,而好的照片是“没有火气,拒绝套路的照片”。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遇到像朱老师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摄影人,世界在他的镜头下,支离破碎。
在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笔下:“朱钟华先生的许多照片体现了他努力超拔现实的企图。也就是说,他在街头努力寻找的是打破了我们对于日常的惯例式看法的图像,以此更新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我从顾老师凝练的金句中,感受到这种“打破我们对于日常的惯例式看法的图像”。在朱老师的长期摄影实践中,可以理解为他在纪实与纪虚之间寻找的动平衡支点,以求突破、变异日常生活中“超拔现实的企图”之心。当你说这张照片是虚构的,夸张了,他说“摄影的核心价值是真实”;当你说那张照片是写实的,他说“不一定,很多东西都是虚虚实实的,真相很难一目了然”。在这些时而通畅、时而悖论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他在街头时而左冲右突,时而冷眼旁观的生命姿态。
朱老师是个有趣的老人,他的摄影也就别致起来。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在这本画册中,他写下:我拍照片,近于无为地取景……,我拍照片不需要激情、不需要纠结、甚至要拍什么都不知道,但想拍的心一直蠢蠢欲动,耐心等待那会怦然心动的一瞬。这份摄影创作方法、动机言简意赅,暴露出他心思活动。某天晨起,我忽然意识到,朱老师拍摄的绝大多数照片中的被摄对象是处于最要(命)紧(张)的那一刻,就好比是视频截图中漏不掉的“静帧”一刻——快门按下太早,不对头,按下太晚,那就真的太晚了。在被摄对象还未达到“静帧”之前那一刻,他已经闻到“猎物”正进入伏击圈,然后不动声色,甚至还会迷惑“猎物”伺机做出一个假动作以稳定对手。此时,时间在飞速,空气在凝固,千钧一发,唯有释放快门截取滚动的“静帧”一刻,才能得以解救双方,这需要具备瞬间组织经营画面的能力,并自然而然地赋予这一刻瞬间的意义。这看上去似乎与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如出一辙,其实不尽然。布勒松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四处寻找他心目中的“几何”图形,然后耐心等待“猎物”出现在画面的视觉中心点上,必须丝毫不差,妙到巅毫的精确。在决定性瞬间出现之前,布勒松应该会长久的观察地形、光线、拍摄机位、人物走向,等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做到万无一失。我们只能说,布氏做人太规矩,太严谨,属于他那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位大家。而摄影被各种形式操弄把玩过后,则是努力打破一切规则的时代。朱老师一上街就先舍弃形式上的束缚,将大师的“几何图形”的决定性瞬间交还给大师,然后走近被摄对象,并迷惑对手(手持盲拍间或聊个天)。他也不回避追求“妙到巅毫”的瞬间拖累,截取生活中不断流逝的“静帧”以构成“时间的味道”,更不囿于主题先行的意义所在,让其截取下的“静帧”中的人与场景产生某种关联或本不应有的关联,由此朱老师的生命姿态得以舒展,心态神色变得从容,达到其所向往的“一种开放式的意境表达,也是摄影赋予人的一种思维创造力”。摄不经心,道法自然。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朱老师在不同场合表达“我的照片没有意义”,这种没有意义听多了发觉他倒不是他自谦,而是其本身追求的是——生活“曾经如此”发生过。这是他一再标榜也牢固不变的摄影理念,质朴简洁。如果真以为这样,可能被他所“蒙骗”,摄影真有这么简单吗?
朱钟华,生于1942年上海。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国家高级摄影技师。在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连续工作近30年,历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论部主任、艺术部主任、教育部主任、上海摄影职业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教务长。1985年至2013年连续28年任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原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兼教务长。曾先后10多次被中国摄家协会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评为全国“优秀摄影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