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菅原纯正在和学生们研讨交流。(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兰州1月1日电 (记者 丁思)在地处中国西北的兰州大学任教2年多,日本籍教授菅原纯庆幸“生活终于慢了下来,在这里,我可以安静专注地看书、教书,带着学生们一起做文献研究,留住民族历史的本来面貌。”
同时,他还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日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学术会议、讲座、教学等形式促进双方交流。目前,他正在编撰一本关于《日本档案资料中的甘肃研究》,从日本史料中梳理关于甘肃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
2019年,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师生访问兰州,与兰州高校师生交流。(资料图)兰州大学供图
菅原纯出生于日本岩手县水泽市(现奥州市)。2017年4月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近代西域文献学、察合台文新疆民间文书研究、清末民初新疆社会史、现代维吾尔族语言与文化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他是中国高校中少有的专职外籍教授,来中国教书的起因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我高中时读了日本作家写的《司马迁传》,觉得太有趣了。”菅原纯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回忆起他与中国的缘分,东洋史学专业成为了他大学时期的研究方向。
为了能真切感受中国历史,20世纪80年代,菅原纯来到了中国,前往香港、广州、西安、乌鲁木齐、喀什等地旅行,这种直接体验也让他意外“触电”中国西北多民族文化。1993至1995年,研修博士学位的他来到新疆留学。
返回日本后,他曾历任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国际信息化合作中心主任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产学官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综合国际学研究院研究员,并与许多中国学者保持联系和友谊。
在这些中国学者中,就有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王建新,他们因共同的兴趣成为多年的挚友。记者采访时,两位老师的交流在汉语、日语、维吾尔语等语言中切换自如。
2000年成立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中国官方批准成立的教育部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该中心是西北地区最早形成能培养民族学学士、民族学硕士、民族学博士及接受民族学博士后的完整体系的民族学专业科研与教学单位。
自成立起,地处西北的该中心便与日本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交流合作。收到中国多所高校的邀请后,对中国西部情有独钟的菅原纯选择了兰州大学。
“选择来到兰大,是因为新疆和甘肃是田野调查研究的一部分,能更完备地梳理历史文献。”菅原纯说,日本快节奏和琐碎的工作事务常令自己十分困扰,如今他很享受在中国西部高校的“慢生活”。
除了占据主要日常的教学、做研究,学中文、打网球、享受中国美食、结识中外朋友都成了他闲暇时光的填充剂,中国已成为了菅原纯的“第二故乡”。
“好好教书”则是他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目前,菅原纯带2位研究生,国际视野、多语言能力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我希望学生能够多语言多视角接触文献,学会检索并从源头去读历史,而不是看别人翻译过来的二手材料,维吾尔语、日语、英语、汉语是基本使用语言。”他说。
本学期,菅原纯在兰大设有英语文献、察合台文献、维吾尔语、日语等课程。“菅原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会把生活与学习融合的老师,每次上课他都会准备小吃甜点,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关楠楠说,“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上课时常常因为一个词汇查遍各种词典,波斯语的、维吾尔语的、哈萨克语的,还有清代编的《五体清文鉴》,直到找到词源;有时找不到,他也会存疑。”
专注是菅原纯对自己和学生的另一基本要求。“我可以不吃不喝,就这样投入在文献的海洋里,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有这样的专注力,就像整天猫在宿舍看动画片的‘宅男’一样专注于学术,只要用心投入,你就会发现学术非常有趣。”他说,“我喜欢有趣、书呆子一样的学生。”
从他国视角来研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也是菅原纯教授学生最为独到的方法之一。课堂上,讲到中国历史的某一章节,他会将这个时期的日本文献检索出来,用全日语授课,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最纯正的日语,还能通过日本学者的记录,了解他们眼中当下的中国及其现状。
作为中日学术交流的纽带,他时常带着中国学生前往各地参加学术研讨会。谈及未来,他说,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学生触摸民族历史,带动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感兴趣,去留住、探究历史的痕迹。
在别人看来,文献研究枯燥且琐碎,但对于菅原纯来说,却是十分有趣,“通过多视角的比对和文献研究,通过微观历史来描述当时人们眼中的历史,找到文明史之间的互动规律,而这其中,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甘肃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