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抗疫神药”瑞德西韦无效?先别急着下结论

新京报网

text

疫情发生以来被视作“潜在抗疫神药”的瑞德西韦,居然是无效的?

4月24日凌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此前世卫组织意外泄露的报告称,被称为“人民的希望”的抗疫潜在有效药物瑞德西韦,在其治疗新冠病毒的首个随机临床试验中失败。

消息一出,因该消息削弱了人们因经济社会将重启燃起的乐观情绪,美股在盘中急跌,而中国国内相关概念股也受到“牵连”跌停。

毕竟,在此之前,全世界医卫界都对瑞德西韦寄予了厚望。美国首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治愈的病例,也被指在使用瑞德西韦后效果立竿见影。多方说法也显示,瑞德西韦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抗疫药物。

2月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就正式受理了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申请;2月5日,科技部应急攻关“瑞德西韦治疗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研究”项目也于武汉启动。

在此背景下,说“人民的希望”落空,确实是个坏消息。

但瑞德西韦真的对抗疫无效?

目前给出这结论,显然操之过急了。研发公司吉利德就公开发布消息称,WHO的该文件草案有“对研究的不当描述”,而且该药的研究结果“没有定论”。

而世卫组织也表示,这份草稿在无意中被发布到网站上,在意识到之后已经立马撤下。该组织强调,瑞德西韦研究草案正在接受同行的审查,正在等待最终版本。

瑞德西韦在中国试验中断是因疫情好转

尽管吉利德公司的声明有自辩成分,但其描述的情况也是实情。

吉利德公司起初预计,将在四月底获得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研究的初步数据。但之后其临床试验研究确实因“客观原因”中断了。

什么客观原因?

那就是:中国疫情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当前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无论是成人重症试验还是轻症和中症病人临床试验,都因此不得不终止——病人数量不足,自然无法进行后续的有效数量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也就是说,试验难以为继,不等于瑞德西韦就无效,只能说试验因为缺少病人而难以做下去。

临床试验做不下去,当然不可能得出结果,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果。没有结果,当然也难以判断瑞德西韦的疗效。因此,现在既不能肯定瑞德西韦有效,也不能确认其无效。

需要有重复性研究结果证实

事实上,不同国家针对瑞德西韦的研究,也提前披露了一些结果,但有些试验呈现相反的结果。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在中国的试验中,对237名患者进行的药物试验显示,服用瑞德西韦的158名患者病情并没有得以改善,病原体即新冠病毒在血液中的存在也没有减少。另外,该药也在一些人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有18名患者被停药。

但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披露。美国的医疗新闻网站STAT News最近报道称,芝加哥大学第3期药物临床试验中,试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发烧和呼吸道症状迅速恢复”,不到一周即可出院。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消息,都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科学研究的学术文章,也没经过专家把关、同行评议等程序。

而即便有论文结果发表,也未必就是最终结论,还需要有重复性研究结果的证实,即不同的研究团队在相似或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并得到相似或相同的结果,才能确认瑞德西韦是有效还是无效。

此外,判断药物和疫苗的效果需要大量的病例或志愿者。3期临床试验有最低病例数要求,新药上市后还要进行第4期试验。而中、美等国的受试病例有限,从试验的设计和统计学意义来看,都达不到得出客观结论的要求。

因此,即便这两个试验能得出些许结论,也是部分和初步结论,更何况这两个研究都因为人数不足而按下暂停键。

吉利德公司希望继续招募大量病人参加试验,但就中国来说,还有很多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和疫苗试验都需要病人参加,再考虑到很多试验对病情严重程度也有要求,因此受试者必然“短缺”。

在全球范围试验才有足够病例

要解决这道难题,还得在全球范围进行试验以找到足够病例才行。

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启动“团结试验”计划,对4种候选药物单用或组合应用进行临床试验,希望通过综合大批独立研究的结果,从大量样本中收集对抗新冠病毒的强有力证据。这4种药物的第一种就是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

目前的“团结试验”在全球已经启动了300多个临床试验,大多数分布在中国、韩国、美国和欧盟。

随着以后发病数的增加,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区域的国家也可以成为药物和疫苗试验的重要基地,WHO也希望更多的非洲国家参与新冠肺炎的“团结试验”。这也有望解决试验病人不足和科研难以为继的窘境。

本质上,抗御新冠肺炎是全球性的,因此,无论是什么药物和疫苗,也属于全世界。而且,联合国大会已经决议,所有国家在未来都将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新冠肺炎疫苗。

就此看,瑞德西韦是否有效,要取决于未来更多的试验,而不是现在。

□张田勘(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