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挑戰中蘊藏——探尋中國經濟新動能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訊】2015年首季,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巨大,挑戰嚴峻。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增長點正在出現,成長壯大,將逐漸支撐起中國經濟天平的另一端。

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環比下降0.1%,連續第37個月負增長。這意味著工業品價格不斷下降,企業賺不到錢,再投資願望不強烈。但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增長動力開始顯現。

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在去年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1.2%的基礎上,今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比去年全年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高達47.4%,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近3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升級正在加快。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前兩個月服務業生產指數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0.6個百分點。在整個工業中,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和1.4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新舊增長點拉鋸式交替。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說,舊增長點呈波動式下降,與新增長點不斷波動式的上升,為宏觀經濟增長帶來轉型陣痛。

雖然傳統投資領域表現乏力,但新的投資機會正在涌現。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推進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建設、發展養老服務業……去年以來,國家以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在拉動社會投資的同時,著力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通過加大投入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去年和今年中國已累計投資9200多億元開展國土生態整治、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水工程。

在經濟發展受到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同時,低碳、環保、綠色經濟發展正迎來歷史性機遇,並提供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仍有7000多萬人口需要脫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異巨大。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說,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均衡這些“短板,為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提供了縱深空間。

“支撐經濟平穩發展的動力依然充足。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目前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處於交融發展、形成共振的戰略機遇期;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國內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升級,“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更好地推動沿線國家的資源和市場與國內資源和市場充分整合。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生產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必然成為決定企業、產業對新常態的適應能力,進而決定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關鍵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常態下,中國依靠要素成本優勢所驅動、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只有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創新驅動,尤須改革開路。兩年來,中國共取消和下放7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註冊資本登記制度實施以來,新註冊企業數量呈“井噴式爆發,市場活力充分釋放。今年2月,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91.13%,其中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新登記註冊企業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接近翻番。

此外,投融資改革、稅收、流通體制等領域改革,進一步打開新興產業發展閘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挑戰仍然嚴峻,形勢依舊複雜,但希望就在挑戰中蘊藏。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從頂層設計進入實質推進,改革紅利的進一步釋放將大大增強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進一步打開,創新驅動引擎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