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評論員馬堯
2月28日,韓國樂天集團同韓軍方正式簽署“薩德”系統部署地土地置換協議。韓軍方將隨之加快工作進程,或在3-4個月內完成部署。這幾乎確定韓國部署薩德已板上釘釘,中國需要做的也許就是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了。
據著名軍事評論員李大光介紹,“薩德”(THAAD)是“末段高空區域防禦”(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簡稱的音譯。它是美國研製的車載可機動部署的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主要是針對高空導彈進行攔截,攔截高度超出大氣層,達到了150千米。
美軍部署“薩德”系統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用來有效攔截中遠程導彈,特別是對中國和俄羅斯發射的中遠程導彈進行更有效攔截。因此,一旦“薩德”系統部署韓國,受影響的將不僅是朝鮮,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部署的戰略戰役導彈也將面臨“威力貶值”的危險。
如果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它攔截朝鮮導彈的時間肯定在上升段,這個初段就喪失了“薩德”本身最重要的性能。因為“薩德”最重要的是攔截中遠程導彈的中間段和再入段,更針對的是中國和俄羅斯發射的中遠程導彈。
“薩德”系統不僅可以在高空攔截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的來襲導彈,導致中國洲際導彈威懾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其配套的探測距離達2000千米的AN/TPY-2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能夠迅速遠距離探測到剛剛發射升空的彈道導彈。
“薩德”之眼——AN/TPY-2雷達
據美國原子能科學家聯盟學者估計,由於射程限制,中國當前最先進的“東風-31”系列洲際導彈可攻擊美國本土的發射陣地僅有東北、華北等有限國土,均距韓國不遠。而“薩德”系統配套的X波段AN/TPY-2雷達可探測起飛階段的洲際導彈,為後續攔截提供預警和情報支持。中國在華北、東北部的導彈發射,基本上沒出大氣層就會被韓國境內的AN/TPY-2雷達精確捕獲,平時可以偵測飛行參數,戰時可為其他反導系統提供早期精確預警,從而大幅降低中國彈道導彈打擊的突然性。
不僅如此,美國軍方還一直在研究利用這種探測手段,在對方導彈的上升助推段就進行攔截的可能性。如果在韓國部署,它對中國和俄羅斯導彈的預警階段都是處在初始的上升助推段。
美國一直認為,上升助推段攔截最為理想,這樣雙方導彈的殘骸會全部落在對方領土內,自己則毫髮無損。從這點看,實際該系統已具備了一定的攻勢防禦能力,而非單純的防衛性用途。這樣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美國與中俄之間,特別是與中國之間原本脆弱的核均勢有打破的危險,而這種均勢是東北亞甚至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基礎。從這一點,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好比在安全領域打開了潘多拉匣子,後果極其嚴重。
那麼中國有何軍事應對手段呢?筆者認為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強化洲際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多彈頭、單彈頭、減縮彈頭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彈載干擾機或外投干擾機、輕誘餌、再入誘餌、智能誘餌、紅外頭罩隱身、機動變軌突防等都是彈道導彈的重要突防技術,隨著中國軍工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技術都可以運用到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中去。只有加強洲際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中國的核威懾才能可靠,這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加強對AN/TPY-2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干擾能力。干擾該型雷達有兩種手段,一是進行有源電子干擾,二是實施無源干擾。其中無緣干擾以干擾彈為主要手段。干擾彈的作戰方式取決於作戰任務、干擾對象以及干擾器材的特徵。一般來說干擾彈的主要作戰方式可分為:壓制式干擾、衰減式干擾、假目標干擾、雷達陷阱干擾、引爆式干擾等。採取壓制式干擾和引爆式干擾方式的干擾彈可以用來掩護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可以重點發展。
再次,加強對薩德系統的打擊能力。其中重點是對雷達系統的反輻射攻擊。反輻射攻擊是雷達對抗的硬殺傷手段,其基本任務是利用反輻射導彈、反輻射炸彈和反無人機摧毀敵雷達輻射源。其主要用途如下:
(1)利用反輻射導彈壓制敵防空系統,掩護己方攻擊機群的安全突防。應用掛載反輻射導彈/炸彈的飛機與電子干擾飛機和攻擊機群混合編隊侵入敵目標區上空,在遠距支援或隨隊支援電子干擾飛機的干擾掩護下,發射反輻射導彈直接攻擊敵方雷達或殺傷操作人員,以掩護攻擊機群執行空中打擊任務。
中國反輻射導彈
(2)利用反輻射無人機對敵防空系統的先期攻擊,掩護後續機群的安全突防。應用反輻射無人機與電子干擾無人機一起編隊,在電子干擾的掩護下,反輻射無人機隱蔽飛臨到敵目標區附近,利用敵方雷達信號引導無人機對敵雷達陣地直接俯衝攻擊,將敵雷達摧毀。
反輻射無人機不僅能夠直接摧毀敵雷達陣地和殺傷操作人員,而且能在空中多次巡航飛行進行空中騷擾,給敵人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於不敢隨意開機工作而間接地癱瘓敵雷達的工作。此外也可以直接利用遠程火箭炮、戰略轟炸機或者地對地導彈直接打擊其導彈發射系統。
珠海航展上中航公開的新一代國產反輻射無人機
此外,還可以採取部署方式的調整將薩德系統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由於AN/TPY-2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是2000公里,而中國的遼闊疆域南北距離遠大於此數,特別是加上南海等周邊海域,中國的核力量,特別是海基核力量有充足的機動空間。將核力量通過調整部署的方式可以將薩德系統部署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
以上是出現極端惡劣情況下所設想的軍事應對手段,筆者衷心希望局面不致惡劣至此。韓國既然幹出了橫條強鄰的舉動,就必須承擔自取其禍的巨大代價。回顧歷史,這個國家可謂命運多舛,然而這種悲慘的命運僅僅是地緣因素嗎?恐怕韓國政府得好好反思。隨著薩德落地,歷史也許要重演。
作者簡介:
馬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國際關係專業博士,著名時事及軍事評論員,從事地緣政治思想和軍事裝備及戰略戰役戰術理論研究,澎湃防務軍事顧問,曾在《參考消息》、《南方週末》、《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和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報刊和新媒體發表評論文章300多篇。
“亞太軍情觀察”作者均為資深軍事記者和評論員,專欄緊扣全球軍事熱點和動態,為讀者解析大國國防政策、地緣軍事動向、國際軍事技術、新型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戰略思想等。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