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学界的定盘星**
“今天,将有一位重量级嘉宾出场,他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原主任委员,他的前任是钟南山院士,后任是王辰院士,他就是这次抗击新冠疫情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刘又宁教授”。
这是不久前白岩松在央视热播的《新闻1+1》栏目推出的介绍词。刘又宁的名字,因为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被大家关注。对,他就是17年前在北京确诊第一例非典患者的那位专家。
故事要追溯到2003年3月2日,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收治了一位从山西来就诊的发热病人于女士。详细问诊查体之后,科主任刘又宁特别注意到这个病人半个月前曾去广东出差,这之前,他已经听说过“广东不明原因性肺炎”,结合这名患者抗感染无效的情况和各种检查结果,刘又宁十分肯定地作出判断:这是一例从广东输入北京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当时也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刘主任,这个拍板可要慎重,北京还没有上报过此类特殊病例。”刘又宁毫不犹豫地回应:“我们是医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护墙,现在狼已经来了,就在我们面前,你还能说他不是狼或者狼还没来吗?我们只管做好医生该做的事,那就是把狼消灭掉,还要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说完这话,刘又宁除了上报医务部门外,马上指挥全科同志腾出一间病房,专门收治于女士和她已经发病的母亲。
两天后,刘又宁亲自联系收治传染病的定点医院,把于女士和她的家人安置好。由于处置及时,密切接触病人的急诊科、呼吸科工作人员,以及同病房短暂接触过的患者都没有发生感染。
这之后的半个多月里,刘又宁在西安、成都、济南等全国各类专业学术会议上不断提醒同行们,要注意防控这种传播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囿于当时国家还没有将这种新型传染病纳入管理范围,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加,北京很快进入了抗击非典疫情的严峻时刻。这时,刘又宁更忙了,光面对面诊治的非典病人就达到了上百人。
提及那段已经过去许久的历史,刘又宁轻描淡写地说,当了一辈子大夫,只是做了一个呼吸科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战斗前沿的压舱石
2020年2月9日上午,当解放军总医院领导打电话来问询刘又宁最近身体怎么样时,他一听这话,立刻猜出了几分,没等对方继续往下说,刘又宁马上表态:“我身体很好,如果需要,我可以去武汉,这个机会我一直在等,也早就准备好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关于成立前方专家组的决定,非常正确及时。集中全军医疗卫生界最优势的专家力量,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守的所有点位开展联合会诊和多学科讨论,优化完善治疗方案,对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得知刘又宁要去武汉,给他收拾行李的老伴儿王睿有些担心。毕竟已经75岁了,身体的很多指标都亮过红灯,平时生活上全靠王睿里里外外地照顾着,现在要是去了武汉,一顿饭一顿药对别人不算什么,可对一个年逾古稀老人来说,稍不注意还是有可能出问题的。
“你这血糖高,血压也高,到了武汉,就你那脾气性格,肯定停不下来。”
“你帮我把药带够就行了,别的不用担心,我又不是头一回出门,汶川救灾那么艰苦的环境,我都能胜任,病毒就更不在话下了。况且这个新冠病毒我也研究好久了,没问题的,你放心吧。”
刘又宁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在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和肺功能方面,他在日本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国内第一本关于机械通气的教材就是刘又宁编写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呼吸机的使用已在全国得到普及,国内的机械通气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这和刘又宁在学界的积极推广是分不开的。这些天,刘又宁分析比对了远程会诊的多个病例,对新冠肺炎疫情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结论,就病毒来源、粪口传播、年龄和性别差异、会不会二次传染、如何看待疫苗、方舱医院的作用等,已经给《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医学论坛报》等媒体提供了权威的解答。即便如此,直到上了高铁,洗手、防护、穿衣、吃药这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细节,王睿还是嘱咐了又嘱咐。
到达武汉的当天,军队前方专家组正式成立,刘又宁担任组长,宋青担任副组长。他们的到来,就像一面旗帜插在了战斗前沿,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医疗队员的士气。
当晚,来不及休息,刘又宁就投入了工作,把所有能想到的资料先要了过来,开始研究。
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白天,是马不停蹄的奔波。夜晚,是坚持到凌晨的奋笔疾书。刘又宁带着专家组的成员在会诊分析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很快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标定方向的指南针
从中部战区总医院到火神山医院,从泰康同济医院到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这就是刘又宁每天的工作路线。
武汉这座城市,刘又宁来过几次,虽然从没好好转过,但任务点位之间的这几条路,刘又宁太熟悉了。有时候太累了,只能在车上眯一会儿,但只要车子一颠簸,一醒来他就知道到哪里了。路边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从枯枝到绿叶,从花蕾到怒放,刘又宁看着它们在雨雪风霜中挺立和生长,就像他每时每刻不安又着急,悲悯又坚强的内心,多么希望这座城市早日恢复生机,樱花绽放,平静如常。
晚上十一点,老伴王睿照常接通了和刘又宁的微信视频,突然发现他眼睛红红的,赶紧问他这是怎么了。其实眼睛已经疼了好了天了,对着那头紧追不放的老伴儿,刘又宁知道瞒也瞒不过去了。
“明天北京那边不是有人过来吗,你帮我带一些药过来吧,估计是用眼过度导致的结膜炎。本来想扛一扛的,但老这么疼也不是个办法。看了这么多例病人了,感觉咱们军队相关的诊疗方案必须马上出来,让不同学科的医务人员有个科学规范并且能遵照执行的统一方案。”
刚到武汉不久,刘又宁就发现病人发病的情况十分复杂,除主要侵犯呼吸系统外,还累及肝脏、肾脏和心脑血管等多个器官。医务人员也是各个学科都有,如何保证救治效率最大化,那就是在国家规范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尽快根据武汉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细化,拿出一整套军队医疗队员可以遵循的诊疗方案。
“咱们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管这么多病人,光靠前方不到20个人的专家组哪够呢,我们专家组最大的作用就是拿出意见,给出方案和手把手地教。比如我一个人,带出了几个、几十个人,这几个几十个医生有了这次实战经验,他们再去带一个战斗单元,那了不得啊。”
带着这样的战略思维,刘又宁参加了解剖病例的讨论,把国家卫健委的专家请到火神山医院来,分享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共商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使这次战“疫”中军地双方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国家卫健委在修订新的诊疗方案时,也会特地咨询刘又宁,并参考借鉴了军队诊疗方案的部分内容。
刘又宁主笔并在前方所有任务点位推行的两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是军队前方专家组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部队医院特点总结出来的,它在制定者相关信息、疾病命名、易感人群和临床特点,以及“肺部影像学显示多叶病变或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血清特异性lgM抗体检测阳性为确诊标准之一”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这两版诊疗方案意义重大,成为一线医生诊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遵循和指南,这应该是刘又宁为此次疫情防控作出的最大贡献吧。
每晚老伴儿都要与刘又宁通话问候,可每次这么短的时间里,两个人还是说着说着就聊到了业务。考虑到刘又宁的工作性质,王睿尽可能地精选一些对他工作有帮助的讯息,通过微信发给他。而此时,刘又宁特别欣慰老伴儿的支持和付出,尤其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用药方面,他们之间讨论得最多。王睿作为技术三级的临床药理专家,总是能给刘又宁最中肯实在的建议,有这么懂他的老伴儿一起并肩作战,那点儿苦累算什么呢。
一批评他吃药吃饭不按点儿,刘又宁就打趣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搞得王睿也没了脾气,只能隔着屏幕好生交代几句,然后连夜帮他准备治眼睛的药,给他带了一些抗病毒的α-干扰素,叮嘱刘又宁一定用上,有备无患。
让刘又宁感到特别高兴的是,王睿还把7岁的小外孙女画的一幅画发给了他,上面写着:姥爷赴前线,孙女加加油。这幅画参加了军娃画展征稿,小外孙女还为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向同学们作了介绍:我的姥爷是解放军总医院的老专家,现在武汉前线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我要为姥爷和医生们加油,他们都是超级英雄,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
看着小姑娘稚嫩的笔迹,刘又宁的心都被暖化了。
虽然有很高的学术头衔,但脚踏实地做一名医生,才是刘又宁毕生的追求。就像此刻,透过窗外的月光,他看到了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想到了那天被白岩松问到的问题“您这个年龄可以不去武汉,可为什么一定要去呢?”
是啊,为什么一定要去呢?刘又宁回答到:“我们那个年代流行一首歌,叫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觉得在任务面前,尤其到了战场上,突然浑身都是劲儿,感觉自己还是年轻人……”(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