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引入創新技術“地下工程師為民眾福祉默默奉獻
【亞太日報記者李豫川】清晨8點,在位於港島跑馬地遊樂場施工現場的臨時辦公室裏,鄭雅思和她的工程師團隊正在進行每天例會,討論當天工作安排,隨後他們前往了僅隔百米的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的施工現場,開始一整天高溫下的巡查和督導工作。8月的香港烈日當空,身著長衣長褲、戴著安全帽的雅思和同事穿梭於工地中,她說這樣的天氣對所有參與工程建設的人都是極大的考驗,而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香港民眾服務的心則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動力。
於一片高樓林立之中,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正“靜悄悄地有條不紊進行,擁有兩個大水泵的泵房已經建成,工人們正在趕建第一期蓄洪池,容量為3萬立方米。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是香港政府
於2012年執行的水利
計畫
,總投資額約10億港幣,用以提升灣仔
及跑馬地
地區的防洪水準,其主體工程分兩個階段完成,主要包括在跑馬地馬場地下興建容量為6萬立方米
、相當於約24座標准游泳池
的蓄洪池
,以儲存在暴雨
時期收集的雨水
,減低下游
雨水流量,減少城市水浸
風險。綜合土地用途、經濟社會發展、水浸影響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的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十億港幣興建地下蓄洪工程
2000年8月、2006年4月和2008年6月香港發生特大暴雨期間,跑馬地和鄰近區域,包括成和道、黃泥湧道、摩利臣山道、立德裏、跑馬地遊樂場都發生了嚴重水浸,對民眾生活和商業運營造成嚴重影響,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香港政府投資十億港幣興建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
鄭雅思告訴記者,由於跑馬地一帶交通繁忙、人口稠密,若沿現有排水渠走線進行大規模擴闊工程將涉及大規模掘路工作,不但對公眾造成嚴重滋擾,也不具備實際操作性,因此工程師們選擇於低窪處修建蓄洪池,大雨時,儲存被引流的雨水,雨期後用水泵將蓄洪池內的的雨水抽排到下游,分解下游排水壓力。“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是香港城市治水的寶貴經驗,根據此“防洪三招,香港渠務署於2013年完成了港島西雨水隧道,把大坑的水、中環上環半山的水截留,由數碼港排走,即在半山坡截留大雨雨水,引流至人口較少、商業較不頻繁的地區排放入海,疏解下游繁華市區負荷。而“下游拓渠則是通過加大、加寬原有管道,增加排洪量。“防洪三招三個部分相互用作,相輔相成,鄭雅思說,正在修建的跑馬地遊樂場的蓄洪計畫就是“中游出洪部分,第一期工程將在2015年4月結束,2018年全部工程完成,那時,灣仔、跑馬地的周邊地帶防洪能力將大大提升。
33度的高溫下,工人們正在建造一期蓄洪池的頂部臺面,旁邊的泵房已建好,泵房裏裝有兩個大水泵,其每秒的排水能力為1.5立方米。鄭雅思說,由於跑馬地工程複雜,自己在工地上站半個小時已經汗流浹背、頭暈目眩,因此她和同事往往一天需要來回在工地和辦公室之間變換、調整,而工人師傅們則需長時間在烈日下作業,非常辛苦。為保質保量完成工程,造福民眾,雅思和所有建設者都加緊了步伐,不少工程師自願加班,常常從早晨6、7點工作至深夜。
環保創新設計揚威國際
作為政府有史以來投入最大的工程之一,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引入了諸多創新之處,如實時數據採集、監控系統和可調式的溢流堰以節省能源和占地空間,地下水資源再利用以節約城市用水,採用環保材料綠化外觀設計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等。首次在香港工程界中採用的即時數據採集及監控系統,可以控制從上游分流至跑馬地蓄洪池的雨水流量,以減少蓄洪池體積,並通過淺缸設計,節省水泵耗電量、降低建築成本。三米高的蓄洪池配以可調控的溢流堰,當水量少的時候溢流堰自動關閉,水流入暗渠排走,而當水量多時,一部分溢流堰會打開,水會流入蓄洪池暫時儲存,而當水量再次減小時,溢流堰全部打開,大部分水流入暗渠自然排走,少量剩餘雨水,用水泵排走。另外,蓄洪池內還裝設了水位感測器,以監測現有排水管道的水位和接收天文臺潮水數據,從而控制蓄洪池入水口溢流堰的開關。
而另一創新“水資源採集和回收系統亦是此次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可圈可點之處。作為香港最大型的水資源採集和回收系統,它可以收集地下水、球場灌溉水及雨水,經過處理後,回收再用,而再次使用的水可以灌溉11個球場,還可以進行沖廁,據最低估計,一年內可以收集22萬立方米的水。正因這一節能創新,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在2012年7月獲得了由國際水協主辦的“2012年國際水協東亞區專案創新獎規劃組別大獎,此奬項旨在表揚世界各地表現卓越及意念創新的水利工程專案,開發有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方案。鄭雅思驕傲地說,跑馬地水資源採集、回收再用系統為香港未來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制定了標準,將有效地促進了香港社會可持續發展。
“兩用地概念開發城市休閒新景觀
作為東方明珠的香港,地價昂貴,寸土寸金,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成為居住在這個城市中每個人的共識。地處繁華地段的跑馬地更是商廈環繞,空間稀缺,因此在工程設計初始,“兩用地的概念已在工程師們腦中成型。鄭雅思介紹,當跑馬地遊樂場地下建造蓄洪池,地面即可用作球場,還特別將泵房隱藏於假山之下,在假山上開發了綠色園林工程,民眾可以登高俯瞰整個跑馬地遊樂場,放鬆休閒。
值得一提的是,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工程除了達到城市防洪目的本身之外,其還關照到施工周邊的歷史文化保育、珍貴樹木保護、科學教育推廣等民生細節。在工程附近有兩個香港著名歷史文物,聖保祿學校和維多利亞界碑。聖保祿天主教小學位於跑馬地黃泥湧道附近,其校址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修建於1927年,為殖民地時代建築物,深具歷史價值。而一路之隔的維多利亞界碑是昔日日香港維多利亞城邊緣的一組界碑,標示維多利亞城的界線,建於1903年。鄭雅思團隊中有一組人員專責定期對文物建築進行巡查,檢查是否出現沉降的問題。“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變成現在的國際都市,很多古跡是這座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它們,雅思信心滿滿並稱自己和許多同事都專門研讀了文物保護的相關讀物。
除了文化保護,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工程在對珍貴樹木保育方面也是極盡心力。香港雖然城市建築稠密,但任然有許多樹木生長其間,為這座動感之都帶來活力,而香港政府也歷來嚴格推行系列法規和行政措施,保護珍貴樹木,根據古樹名木登記冊,但凡登記過的樹木,一概嚴禁砍伐。鄭雅思透露,為保護登記在冊的古樹,跑馬地工程的難度和費用都有所増加,在方案設計階段,就著眼於儘量避免搬遷或砍伐樹木,並預留足夠空間給樹根及樹冠生長方面,比如在工程合約中加入規管條款,要求承建商以護欄分隔工地及樹木保育區,並聘請樹藝專業公司,加強保護在工程範圍內須要保留的樹木。鄭雅思時常在午後去看一棵小葉榕樹,巨大的樹幹寫滿滄桑,在如火如荼的工地旁邊,它安靜地繼續生長。鄭雅思團隊與香港大學樹木專家詹志勇教授合作,在小葉榕的樹幹和樹根部安裝了監察系統,以收集樹幹移動,泥土濕潤度和天氣數據,從而根據數據進行分析,制定更精准的保育措施。
地下工程師甘做“城市的良心
作為香港為數不多的女工程師,畢業於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土木工程的鄭雅思,更願意將每個工程看成是藝術品,除了施工本身外,還需要完美地處理好其所涉及民生問題。踐行於此,自開工後,團隊定期探訪周邊幼稚園和中小學,通過遊戲向孩子們介紹工程防洪原理、創新設計,普及推廣科學知識,而為減少工程對市民影響,團隊會確定學校上下課時間,以作出施工安排。
和睦的鄰里關係讓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因開工後市民只一次投訴,而受到了香港渠務署表彰。
“地下工程師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對於這些“地下工程師,其最大的使命就是讓廣大民眾的生活不受暴雨影響,他們經年累月地在工地上艱辛默默工作,而當暴雨、颱風來臨時,他們所修建的城市地下管道網絡便會把雨水快速排入大海裏,避免水浸為城市商業運行和民眾生活帶來影響。
從小就懷有做工程師的理想,鄭雅思希望通過每項工程的建設,使得民眾生活品質提高,善用資源,讓社會進步。雅思和她的團隊正在用他們具有批判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嚴謹地去探究水浸原因,瞭解民眾需要,並應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設計和建造配合香港城市未來發展的防洪設施。
“能成為一名工程師是我今生最驕傲的事情,陽光下,鄭雅思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