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保险+期货”模式、推广无接触式金融服务、发放专项贷款,金融机构这样助力春耕备耕

界面新闻

text

春耕备耕正当时,各家金融机构正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为“三农”注入金融“活水”。

3月25日下午,在银保监会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青松,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高兴华介绍了金融支持春耕备耕的有关情况。

中华保险:探索“保险+期货”模式

在农险产品创新开发方面,高兴华介绍,中华保险推进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等高保障保险试点;针对性开发农产品价格保险,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防范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

高兴华指出,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提到了“保险+期货”,并且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和品种,逐步提高收入保险的比重。为此,中华保险积极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从2016年到2019年,中华保险累计落地了79个“保险+期货”项目,2020年落地了50余个“保险+期货”项目。今年1月,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中华保险专门成立研究小组,通过精心筹备,已在全国10个省区试点推进了生猪“保险+期货”业务,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和产业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中华保险于2015年开始研究期货业务,并与多家期货公司及商品交易所沟通对接,探索“保险+期货”项目。2016年至2019年,累计开展“保险+期货”项目79个,开展地区包括辽宁、内蒙古、山东、新疆等14个省市,涉及农产品涵盖了玉米、棉花、橡胶、鸡蛋、白糖、苹果、大豆、红枣、猪饲料、鸡饲料等10种。2020年,中华财险12家分公司参与了大连和郑州两家商品交易所的立项申请,共23个项目顺利入选。其中,在大商所推进的县域覆盖项目中,入选中标项目占比42.8%。

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高兴华

据高兴华介绍,今年以来,中华保险抢农时抓承保,截至3月18日,农业保险覆盖面积超过2200万亩耕地、3500万亩森林,承保各类畜禽超过11400万头(羽),为32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超过650亿元的农业风险保障。

“未来,我们还将探索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等创新型保险产品,不断拓展‘农业保险+’模式的新路径。”高兴华表示。

在农业保险科技赋能方面,高兴华还提到,2020年6月,中华保险和阿里巴巴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一代的保险核心系统。其中,正在加快建设“农险数字大厦”,推出了中华保险“兴农保”APP,实现了农险自助化承保、理赔服务;开发了GIS遥感监测、作物长势模拟、无人机按图作业等种植险精准承保理赔工具;研发了电子耳标、AI智能脸部识别、电子围栏等智能化技术,加强养殖业方面的风险管控。

“未来我们还想依靠科技赋能,把农业保险流程进行再造,对运营模式进行变革,不断提升我们在农业保险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兴华说。

在开拓“三农”普惠金融创新方面,高兴华还提到,中华保险投资设立了业内第一家专注于“三农”普惠金融服务的农联中鑫科技公司。几年来通过开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项目,在河北、陕西、黑龙江、福建、浙江等省份累计签约58个县,已上线县域总授信金额233亿元,累计放款金融133亿元,贷款余额17亿元,授信准入农户数量163万人。

在养殖业方面,据介绍,2020年以来,中华保险首创了“生猪活体抵押+保险保障+银行授信”的综合服务模式,通过生猪活体抵押和保单质押的方式,将养殖风险交给保险公司,资金需求交由银行解决,养殖企业专注于主业生产,各方风险实现了闭环管理。2020年,中华保险在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地做了推广,共授信了1.2亿元,以此增强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信心和抗风险的能力。

农行:推广无接触式金融服务

“力争春耕备耕期间新增涉农贷款2700亿元以上。对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信贷客户,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到期贷款应展尽展。截至2021年2月末,农行涉农贷款余额4.3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40亿元;农户贷款余额4808亿元,其中线上贷款“惠农e贷”余额4005亿元。”会上,在介绍农行支持春耕备耕情况时,张青松说道。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关于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表述中,首次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

张青松表示,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农行在三农事业部架构内,总分支行都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进一步增强优化事业部功能。

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青松

在科技赋能“三农”方面,张青松指出,今年,农行推出金融科技的十大工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在春耕备耕时期,农行着力推广无接触式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掌上银行是农行着力打造的提供数字化服务的载体。目前,农行支持分支机构在掌银开通春耕备耕服务专区。依托电话银行、官方微博、公众号等渠道,引导县域注册客户更好应用掌银,有效开展信贷融资、商品购买、生活缴费等各种服务。以“惠农e贷”线上贷款产品为例,该产品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通过掌银采集信息,再利用数据建模进行信贷决策核定信贷额度,最终让农民通过手机贷款随借随还,并额外享受到其他的金融服务。

张青松透露,截至2021年2月末,农行县域掌银注册客户1.69亿户,月活客户4927万户;建设惠农通服务点26.6万个,电子机具实现55%的覆盖率。“惠农e贷”服务贷款余额已经超过4000亿元,一季度会再增加900亿元,今年至少增加1600亿元,将惠及到三四百万农户。

“我们还按照功能简介、易用、实用的原则,为农民推出手机银行的专版,叫做掌银惠农专版,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建立掌银示范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大扩大掌银服务覆盖面,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1.4万个掌银示范村,力争今年再扩大1万个掌银示范村。“张青松进一步补充。

同时,张青松还提到,农行通过县域的生产端、消费端、公共服务和政务端,利用现在的科技解决涉农主体生产经营的管理难点痛点,助力提升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我们力争全年新增涉农的数字化场景5000个以上。”

在春耕备耕的服务渠道方面,张青松指出,农行将进一步完善“人工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金融服务+流动金融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渠道。做好惠农通服务点服务功能提升、做好掌银的推广、做好自助机具维保,线上线下相结合,保障客户便捷享受支付、汇兑、结算、缴费等各项服务。

其中,在线下网点的布局上,张青松透露,农行2021年的工作重心,是把更多的网点通过拆迁重整的方式转到乡镇,继续完善自助银行的服务,同时不断扩大惠农服务点。

据张青松介绍,在全国,农行共有23000家网点,其中在乡镇一级的有7000多家。此外,农行还在60多万个行政村布局了惠农服务点,依托当地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商店,农行布置了26万个金融服务机具,使得存取款结算等金融服务能放在老乡的家门口。在流动金融服务方面,农行把机器设备、人员通过流动车的方式,向牧区、向特殊群体提供规律的金融服务。

“我们有海拔最高的网点、离边境线最近的网点等。比如在西藏地区,我们去年有一个大的计划,在西藏再增加100多个网点,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一个点服务的区域可能就是两三万人。”张青松介绍,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农行的柜台、设备、掌银还专门开辟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专版。

此外,张青松还提到,农行将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明确了实现“两高于、两提升、一稳定”的要求。“两高于”,即确保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农业贷款和乡村产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县域贷款平均增速。“两提升”,即确保县域个人贷款在县域贷款占比提升,让更多农民受益;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加大对部分重点地区省份的信贷供给,确保这些地区县域贷款都能获得充分的供给,确保重点省份的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县域贷款增速。“一稳定”,即坚决落实中央“四个不摘”要求,保证脱贫县的帮扶政策和贷款增速基本稳定,实现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源投入力度不变、帮扶政策力度不减。

农发行:将继续安排120亿元支持春耕备耕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种子可以说是是农业发展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根本。”钱文挥指出,在信贷支持方面,2020年该行累计发放支持种业相关贷款26.39亿元,主要支持了高效制繁种、种子精深加工、农作物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领域;支持龙头种子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种业产业集群,包括种业产业园、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等。在种业基金投资支持方面,截至2020年底,农发行投资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金额18.34亿元,支持了隆平高科、农发种业、垦丰种业、大北农等种业龙头企业,所投企业服务全国35%的小麦、30%的水稻、20%的玉米种植面积。

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

在支持春耕备耕方面,钱文挥介绍,截至3月20日,农发行今年共发放春耕备耕贷款366亿元;着力支持耕地保护,投放贷款230亿元集中支持整区域大规模推进的高标准农田、耕地保护与提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等项目;瞄准种业短板,投放贷款63亿元积极支持发展现代种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子库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等;加大对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储备、购销的支持力度,投放贷款73亿元支持农资储备、稳产保供、稳产保价。下一步,农发行将继续安排120亿元支持春耕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