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想傳承,我也想讓店鋪為顧客帶來正能量,對,就像天然加油站一樣,可惜香港變味了”——金華冰廳老闆娘陳太
【亞太日報讯】(實習記者劉瑞嫣)“菠蘿油”可謂是香港經典麵包小吃的代表。它源於“菠蘿包”的發展,因為表面凹凸不平,裏面又夾著大塊牛油,故得名“菠蘿油”。香脆金黃的酥皮下包裹著脹鼓鼓的麵包,光看外表就叫人食欲大增,和著冰涼的牛油塊兒一口下去,脆軟香滑的口感成為許多港人多年來的茶餐廳最愛,陳太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員。
剛剛出爐的“菠蘿包”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菠蘿油”在五六十年代風靡香港,但在當時卻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吃,畢竟售價並不便宜,而且只有少部分的茶餐廳和冰室才有供應,當年風華正茂的陳先生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商機,開始計畫創業路“因為他自己喜歡吃,加上家裏是開麵包房的,所以他就打算弄一間店鋪賣“菠蘿油”。後來我和他一起經營,沒有想要賺大錢,只想把傳統的東西做好,給大家吃。”陳太笑著說。
金華冰廳至今已有四十三年,坐落於旺角與太子交界,店面乾淨敞亮,店內裝飾透著濃厚的歷史氣息,“金華冰廳”四個字在店內隨處可見,記者問為什麼不叫“冰室”而叫“冰廳”,陳太嘴角帶著幸福的笑意:“我丈夫喜歡,他覺得叫冰廳比較前衛。”
室內隨處可見“金華冰廳”四個字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金華冰廳歷年來獲得的獎牌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金華冰廳的“菠蘿油”在香港馳名已久,美名更加傳到海外和內地,許多遊客手拿攻略千里迢迢趕來,只為試試這“傳奇”,冰廳每日生意都極好,客人源源不斷,小小的店鋪裏擠滿了人,既有生客也有熟客。陳太和不少熟客都感情甚好,經常見到就會聊兩句,“他們常說來‘金華’不是吃‘菠蘿油’而是找陳太”陳太自豪的說。但是這樣的火爆生意並沒有讓陳太改變初衷,“菠蘿油”依舊是物美價廉,毫不偷工減料。
小小的店鋪擠滿了顧客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師傅不斷朝外送新鮮的“菠蘿油”,供不應求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菠蘿油”的製作過程很簡單,首先把打好的麵粉搓成乒乓球大小,排列好後發酵一小時膨脹至兩倍左右。接著在上面鋪一層由糖、黃油、麵粉、蛋黃等材料製作的“菠蘿皮”然後放入烤爐烘焙,再拿出來塗一層全蛋液繼續烘焙十五分鐘,最後把烘好的“菠蘿包”切開塞入牛油塊即大功告成。
“菠蘿油”製作三部曲之一:發酵麵團至原先兩倍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菠蘿油”製作三部曲之二:鋪上“菠蘿皮”,然後烘焙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菠蘿油”製作三部曲之三:在“菠蘿皮”表面塗上全蛋液繼續烘焙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大功告成的“菠蘿油”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如此簡單的流程為何金華冰廳的“菠蘿油”這等“傳奇”?陳太笑說製作:“絕對沒有秘密!”她只是“用心去做”——用最好的材料,走最繁瑣的步驟,做最好吃的東西。店裏從來不用機器打麵粉,都是用人手製作,陳太說只有這樣,麵包才會鬆軟有彈性,放上一兩天還是脹鼓鼓的:“要把一樣東西做好其實很容易,把心放上去,不要怕辛苦就行。”這就是陳太的秘方。
很多食客喜歡金華冰廳古樸的味道,陳太笑說,幾十年過去了,店鋪裏頭的一磚一瓦都不曾改變過。她說自己是個念舊的人,很想把這傳統的味道傳承下去,可是現在的香港變了,“香港精神”變質了,“有的人不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奮鬥,不僅僅是說食物。我很想人們回頭看看,看看以前堅強的自己,不要以為抗議就能得到回報,靠自己雙手打拼出來的一切才值得驕傲。”陳太感到可惜。
陳太與陪伴了她四十三年的店鋪合影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香港精神”拼的是勇氣和吃苦耐勞的韌性,陳太用其大半輩子詮釋著這偉大又平凡的精神,但是陳太認為如今的香港過於急切,社會經濟等問題頻生,令她自己都難以堅持,所以坦言並不希望兒子冒險繼承,因為她知道要跟上社會的步伐有多困難。
金華冰廳,坐落於旺角與太子交界,門面整潔。熱鬧非凡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劉瑞嫣攝
一味的朝前跑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驀然回首或許真能發現更不一樣的自己,那懷舊的你,好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