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在考古現場,考古隊工作人員發現多處用煤遺跡。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亞太日報訊】在新疆天山伊犁河峽谷中的尼勒克縣恰勒格爾村吉仁臺溝口遺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確認在這裡找到了中國最早的用煤遺跡,初步斷定其時間約距今3500年,這比目前已知人類使用煤炭資源的時間上溯了約一千年。
在吉仁臺溝口遺址編號為T2的墓葬—房址區域,在清理出的地下約一米的房屋居址地面,可以看到黑色的煤粒、灶坑以及焚燒過的煤灰,在相鄰不遠的F1等遺址,也確認了煤的使用痕跡。
考古學者尚未來得及對煤粒、煤灰等出土樣品做精確的C14實驗測定其準確年代,但根據這片遺址區內出土的青銅器、陶器、墓葬形制等與同類型已知時間斷代的遺址對比佐證,初步判斷這裡使用煤炭的時間在距今3500年前後。
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阮秋榮研究員介紹,中國目前據考古出土文物最早用煤是將煤晶、炭晶做成裝飾品戴在身上,這始於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已較為多見。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生活的記載則是在漢代。成書於漢(公元1~2世紀)的《史記·西域傳》中曾描述有天山南的今庫車縣一帶用煤冶煉生產的場面。
就在T2遺址中,考古學者還發現了一把佈滿綠銹的長約20釐米的銅刀,以及用於鑄造青銅器具的陶範(即模子)。考古領隊王永強說:“這些煤炭、煤灰是否就是用來燒制青銅器還不能完全斷定,但它們之間至少有關聯;如果能在現場發掘出盛放銅液的坩堝或者煤灰中找到更多銅、錫的礦渣,那麼也許可以推斷這裡已經燃煤用於生產冶煉。”
這是8月10日拍攝的遺址中出土的銅刀。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這是8月10日拍攝的在同一區域的一墓葬遺址中出土的陶器。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文物局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重點科研基地主任李延祥說:“這些用煤的痕跡可以推論T2很有可能存在有鑄銅活動的作坊。不過,雖然我們在煤渣、煤燼中發現了一些銹透的銅顆粒,但由於在遺址周邊還沒有發現礦石堆積處、冶煉區、生活區等,用煤與鑄造之間的關係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考古論證。”
8月10日,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文物局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重點科研基地主任李延祥在遺址中尋找出土的銅渣。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遺址區域所在的吉仁臺溝口山前臺地以南不過50米即是伊犁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喀什河。李延祥說,他在喀什河兩岸發現了很多裸露的煤層出露地表,這裡的先民也許在偶然之中發現了這種物質能夠燃燒。
這是8月10日拍攝的考古現場。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此外,離此不遠的尼勒克縣奴拉賽銅礦開採已經明確有2400多年曆史,考古發現當時開採技術先進,打井都有200多米深;另一處“園頭山銅礦”考古中還發現了原始開採礦石用的石錘。
“雖然不能斷定這些銅礦遺址、煤炭分佈與吉仁臺溝口遺址之間的聯繫,但也說明這裡有燃煤冶煉的豐富資源。”李延祥說。
包括T2在內的吉仁臺溝口遺址是伊犁河谷中一處分佈範圍廣、文化內涵豐富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王永強說,6月中旬以來,考古隊已在這一區域發掘近60座墓葬,遺址發掘面積400多平方米。
安德羅諾沃文化是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發現於俄羅斯阿欽斯克附近安德羅諾沃村的墓地而命名。
阮秋榮說,安德羅諾沃文化的絕對年代在距今4000年至3000年之間。這一時期狩獵經濟已經衰退,鋤耕農業和畜牧業佔重要地位,銅礦冶煉發達,近年來新疆伊犁河流域、塔城、帕米爾地區等地均有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