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南蘇丹動亂的內因與外因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邵傑)南蘇丹衝突雙方10日在首都朱巴繼續交火,有報道說,雙方甚至動用了重武器。

南蘇丹發生武裝衝突、陷入動亂的原因錯綜複雜,既有南蘇丹部族矛盾的內因,更有美國對南蘇丹“始亂終棄”的外因。

南蘇丹於2011年7月9日宣佈獨立,成為非洲大陸第54個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這個位於東非內陸、面積接近6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00萬的國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從獨立伊始,南蘇丹國內就不斷發生規模不等的部落衝突,不得安寧,國家建設一直難以進入議事日程。

南蘇丹總統基爾來自最大部族丁卡族,反對派領導人馬沙爾則來自第二大部族努埃爾族。2013年7月,基爾解除馬沙爾職務。同年12月,朱巴發生激烈武裝衝突,總統府指責馬沙爾圖謀政變,引發基爾和馬沙爾兩派的長期爭鬥,馬沙爾逃離朱巴。今年4月,馬沙爾回到朱巴,與基爾共同參與組建了民族團結過渡政府。本月8日雙方武裝人員再次在首都發生衝突,迄今已經造成至少271名南蘇丹人死亡。

基爾和馬沙爾兩派衝突是南蘇丹自獨立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武裝衝突,其本質是一場部族衝突。

從內因看,首先,南蘇丹共有100多個部族。經過南北內戰洗禮的南蘇丹各個部族,槍支氾濫,暴力文化盛行,經常以武力解決部族間矛盾。其次,獨立之後,財富和權力分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第二大部族努埃爾族的分佈地區主要是石油資源豐富的南蘇丹北部地區,所以希望在國家財富和權力分配方面獲得優待,由此與丁卡族產生尖銳矛盾。再次,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和蘇丹人民解放軍分別是南蘇丹執政黨和國家軍隊,但其成員按照各自部族身份劃分成不同派系,未能在實現國家穩定與和平、開展經濟建設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此外,石油產業是南蘇丹最主要經濟來源,但受到國際市場價格暴跌以及國內武裝衝突影響,當前基本陷入停頓,加劇了南蘇丹經濟困境。各個部族為了在經濟困境中生存下去,不得不與其他部族展開爭奪資源和財富的爭鬥。

導致南蘇丹陷入動亂的外因也很重要,那就是美國對南蘇丹的“始亂終棄”。美國一手操縱蘇丹內戰和南蘇丹分裂,卻在南蘇丹獨立後最需要外部幫助時一棄了之。

蘇丹內戰期間,美國為了達到在非洲東部獲得戰略支點和攫取南蘇丹石油資源等目的,給予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大量軍事援助,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最大外部支持者。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與支持,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不可能支撐到南蘇丹獨立。

為了達到分裂蘇丹的目的,美國還對蘇丹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並且許諾蘇丹政府在南蘇丹獨立之後就將解除對蘇丹的全部經濟制裁。但在南蘇丹獨立後,美國又出爾反爾,以蘇丹政府侵犯人權和支持恐怖主義為由,拒絕解除制裁。

南蘇丹獨立後,百廢待興,而美國作為對南蘇丹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卻對南蘇丹棄之不理,這是因為南蘇丹獨立後,美國分裂蘇丹的目的已經達到。與此同時,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展,南蘇丹戰略地位和石油資源重要性下降,美國不再把南蘇丹看做其全球霸權戰略的一個棋子,因此任其自生自滅。

南蘇丹武裝衝突不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還迫使數百萬當地民眾流離失所,其中一些人跑到鄰國避難,形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沒有為解決這場危機承擔起應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