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李國利、陳曦、朱霄雄)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遨遊太空33天后重返地球家園。
返回過程是什么樣的體驗?他們在太空表現如何?進入太空是什么樣的感覺?……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曾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劉旺、王亞平。
飛船返回過程驚心動魄
記者:還記得當年您從太空返回的過程嗎?
劉旺:給我印象最深的場景就是逐漸進入大氣層,返回艙和大氣層摩擦產生巨大的火焰,使整個舷窗看上去都是紅的,我就想到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裏面的那種感覺。
還有就是開傘時會讓返回艙擺動旋轉,我們坐在裏面就是翻江倒海的感覺,但這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高興的時刻,因為意味著降落傘打開了。
王亞平:返回過程非常驚心動魄。一個是飛船進入大氣層時,身體一直在承受著過載。我看到舷窗外被火燒得通紅通紅的,還能聽到火燒得“呼呼”的聲音。
另一個是開傘的瞬間。在返回艙裏,我們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把你甩到哪個方向,那是一種沒著沒落的感覺。還有就是飛船著陸衝擊力非常大,返回過程中,我們要不停地收緊束縛帶,把身體固定好,否則著陸時的衝擊力很大,有可能受傷。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11月18日,工作人員在對返回艙進行處置。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攝
記者:這次神舟十一號任務中,和兩位航天員通話沒有?
劉旺:我們的第一次通話,是他們剛入軌的第二天。我說,海鵬,感覺如何?他說依舊。因為是第三次上天,對海鵬來講是一個很自主的事情。問陳冬,他說感覺太空很美好,看地球特別美,因為他是第一次上天,和我當年一樣,第一次在300多公里外的空間看地球,非常美,值得銘記終生。
王亞平:我記得我跟他們說的第一句是:神舟十一號,我是神舟十號。在太空時,特別希望能和戰友通話。因為除了家人,我和戰友們是在一起工作訓練時間最長的。這次任務中,我們在地面也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機會和他們說上幾句。
記者:景海鵬、陳冬的表現如何?
劉旺:非常好。飛行期間,他們的各項身體數據和地面上變化不大,可以看出他們在空中的狀態非常好。對中長期太空飛行來說,航天員乘組的身體情況決定了他們工作的狀況和任務的完成情況。對載人航天工程來說,航天員乘組的健康也就意味著任務的順利進行。
王亞平:無論從身體狀態、工作狀態還是心理狀態,他們表現得都非常出色,配合得也非常默契。
陳冬是第一次飛行,雖然沒有飛行經驗,但從他所有的表現,我覺得他都不像是第一次飛天的航天員。
景海鵬是第3次飛天,並在太空度過他的50歲生日。他是一個特別沉穩內斂,對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的人。有他在,我們都感覺非常踏實,可以說他是這個乘組的定海神針。
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
記者:第一次飛天有什么感受?
劉旺:剛入軌的時候,很好奇和興奮;進入工作狀態後,是一種平靜,總想著把每項工作做好;到後期,是一種留戀,尤其是快要離開天宮的時候,畢竟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生活了這麼多天,總想在自己的記憶中多留一些,印象更深一些。
離開天宮後,還有一種心情就是迫切,急切想更早更快地返回地球,早點見到戰友、親人和朋友。
王亞平: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些感受。首先是身體上的。在上升時,從有重力到失重的那一瞬間,能感覺到身體蹭地一下就起來了,因為束縛帶係著沒飄出去。那種感覺,像瞬間要騰雲駕霧一樣。
然後是視覺上的衝擊。在失重的那一刻,艙裏面所有能夠飄起來的東西都飄了起來,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樣。
還有心理上的衝擊。到了太空中,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大,比如對祖國的熱愛,對地球的熱愛,對家人親人戰友的牽掛;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小,比如得失。
11月18日晚,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右)乘專機從內蒙古抵達北京西郊機場後,準備乘車返回北京航天城。新華社發
記者:執行手動交會對接是什么心情?
劉旺:神舟九號由我來執行第一次手控交會對接,也是第一次作為中國的航天員來真正駕駛飛船,實現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雖然在地面訓練了很長時間,技術穩定性都很好,但剛開始在120米試手柄時,還是有點壓力的。隨著距離的接近,我的信心越來越大,對接肯定不成問題,只是希望精度更高、偏差更小。最後的結果確實比我們工程上要求的參數要小很多,並且比自動交會對接省燃料、省時間,精度也高。這一點也說明中國航天員的技術是一流的,中國載人航天技術是一流的。
記者:有想過再一次進入太空嗎?
王亞平:在地面的時候,祖國是家,太空是夢。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能夠再次飛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夢想。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記者:都說航天員訓練辛苦,您覺得苦在哪?
劉旺:我覺得如果你喜歡或者是熱衷於一個事業,就不存在什么苦。對於我們來講,更期待一個任務,等待任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但我們的年齡在增長,如果到退出隊伍時還沒機會執行任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這是11月18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拍攝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內的畫面。新華社記者才揚攝
王亞平:航天員的很多訓練都是非常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其中一項是超重耐力訓練。每次在進行這項訓練時,我們的臉部肌肉就會變形,眼淚會不自覺地往外流,胸部還會感到極度壓抑,呼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必須按照規定完成各種動作,每次真有度秒如年的感覺。
其實,每次訓練,航天員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按鈕,如果在訓練中感覺挺不下來,可以隨時請求暫停。但這麼多年沒有一個航天員碰過這個按鈕。
對我來說,當加入這支隊伍、對著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時,當穿上航天服準備為祖國出征太空時,我心中都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也因為這份熱愛足以讓我克服所有困難、戰勝所有難關,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記者:的確,航天員是一個高風險職業。
劉旺:航天飛行中,有些事故和風險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是這個工程和職業必然存在的。我們不回避,一旦發生就必須面對或承擔風險帶來的一切後果。因為熱愛這個職業,所以風險、成功、進步、榮耀,都必須面對。
王亞平:在我飛行回來之後,很多人問我發射的那刻在想什么,害怕不害怕。其實,面對未知的挑戰,害怕是每個人很正常的心理反應。但在發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沒有恐懼和害怕,只有6個字——責任,使命,圓夢。
航天員這個職業確實是高風險、高危險的事業,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今天,我對工程總體放心、對飛船技術放心,也對背後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技術、工作態度放心,所以我們執行任務時也是非常有信心和決心的。
加入航天員大隊宣誓時,誓詞曾寫道——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甘願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