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17日電(記者姬少亭
許曉青
王琳琳)幾個月前剛剛摘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科幻電影《她》正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片中,男主人公一邊與人工智能“她”對話,一邊穿行於高樓林立、霧霾掩映的“未來都市”,不同膚色的人從他身邊匆匆走過,城市細節完美貼合人們對未來的想像。
這裡不是別處,就是中國上海。
《變形金剛》擎天柱從高空跳下,背後就是東方明珠,《代碼46》中“疏離的現代化城市”,《黑暗騎士》中蝙蝠俠走過高聳入天的寫字樓,《007》邦德在高樓霓虹中間看到一位身穿旗袍的中國女人,《環形使者》中男主角的戀人身著旗袍,款款走在煙霧迷蒙的外灘。
上海,已經成為世界科幻大片重要的“未來”城市,而穿著旗袍的上海女人也成了許多外國人的“中國印象”。
“上海在科幻片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是一個趨勢。”小馬奔騰影業公司策劃總監、影評人嚴蓬經過梳理,就能找到30餘部拍攝於上海的國際影片。
他發現,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外國影片中所出現的上海,正在逐漸發生變化。
“過去海外電影中的中國都帶有上海的影子,似乎‘一半是上海,一半是廣東’,霓虹燈,大排檔,一些地方繁華熱鬧,一些地方陳舊臟亂。這是他們想像中的中國城市。”嚴蓬說。
他所看到的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科幻片有以獨特的方式將現代化高樓和雜亂的市井街道拼接在一起,“翻手未來、覆手傳統的上海”在影片中展現出西方所鍾愛的“另類風情”。
而現在科幻片中的上海更多的是以高樓大廈的形象出現,甚至是更加未來的世界。“影片中的上海是國際大都會,比北美更未來。”嚴蓬認為,這樣的形象轉變透露出上海本身的變化以及國際目光的變化。
嚴蓬相信,是上海的開放和交融贏得了西方電影人的青睞。“在他們的想像中,上海既有西方文化,又有東方韻味,是一個交融的地方,滿足了他們各方面的想像。”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認為:“上海的確已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未來主義’城市,不僅建築給人以時空的穿越感,而且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實力。”
“只要你站在這裡,你就會覺得,你擁有的是世界電影的未來!”石川見到不止一位到上海取景的國際級科幻電影導演這樣評價上海。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快速增長潛力也體現在電影中。而其背後則是中國巨大的票房市場,2013年票房已超過217億元人民幣,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更快,無論是銀幕總量、數字化普及度、3D普及度都在世界範圍內領先。
“就好像《雲圖》《X戰警》中出現中國女演員的面孔一般,科幻影片的取景偏好也要考慮到中國市場的看點。”石川說。
石川看到《她》中的取景非常巧妙,避開了陸家嘴的三大經典高樓,而是選取了巨型環形天橋。“這在世界其他城市是不多見的。相反,我們在另外一些大片中看到歐美的一些城市,他們中很大部分活在古典歷史文化中。比較而言,現在的好萊塢影片選擇上海取景,更多的是看重它的時代感和未來主義。”
生活在上海的科幻作家潘海天認為,外國電影對上海的偏愛還出於好奇。“現在上海的畫面已經跟小時候對未來的想像非常相似了。”他說,之所以選擇上海而非北京或其他城市,是因為這座城市獨特糅雜的氣質。
第一次來到上海的科幻電影《第九區》編劇特麗·塔歇爾所看到的上海,既有歐洲風情建築,又有樹木掩映的咖啡館,還有鱗次櫛比的未來感大廈,是一座令人好奇和興奮的城市。她開始對上海的歷史和中國幻想故事著迷。“我希望能講述中國的故事,甚至是上海的故事。”
在她和丈夫尼爾·布洛姆坎普共同製作的《第九區》中,外星人終於沒有降落在紐約,而是降落在了南非。特麗·塔歇爾說,上海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幻想故事。“這座城市本身就藏著很多故事。我非常希望有機會將科幻電影放在上海拍,當然不一定是外星人要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