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中國銀行業資產品質未來幾年將繼續惡化

第一財經

text

【亞太日報訊】近日,記者從惠譽評級獲悉,惠譽確認中國五大國有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長期外幣發行人評級為‘A’,評級展望穩定,並確認其短期發行人違約評級為‘F1’。

惠譽認為,受宏觀經濟運行及金融改革影響,銀行更偏好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同時,政府極有可能在危機時提供支持。中國銀行業資產品質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惡化,理財產品期限較短、資產負債錯配及標的資產資訊披露有限都有可能為銀行帶來重大潛在風險。

銀行風險偏好上升 政府兜底

此次對國有銀行評級的年度評審考察了各銀行2014年上半年的報告資料,報告結果體現了當前運營和經濟環境的挑戰性,以及利潤增長的放緩和貸款撥備的提高。為了抵銷這些影響,銀行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潛在風險更高、但也具有更高收益的產業及領域上。

惠譽稱,和預期相符,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和逾期貸款數額進一步上升,儘管上升的幅度沒有其他中型銀行大。大部分國有銀行都宣佈了發行優先股和/或次級債的計畫,用以補充資本並建立緩衝機制,以抵禦運營環境下出現進一步惡化和應對風險偏好上升的狀況。

“五家銀行的長期發行人違約評級均基於國家支持,且處於銀行的支持評級底線,表明受評銀行出現危機時,中央政府極有可能提供特別支援。惠譽稱。

整個金融系統持續快速的增長(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大)意味著國家的潛在債務水準也在持續上升。

根據惠譽的估算,總信貸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在2014年6月末達到了242%。中央政府在2014年6月末的債務和GDP的比率為16%,仍擁有大量資源可以應對銀行業的挑戰。中央政府之前亦曾經動用其外匯儲備(截至2014年6月末約為4萬億美元)對國有銀行進行注資。

然而,允許金融系統杠杆上升的時間越長,國家支持銀行的能力下降的可能性越大,並會對基於國家支持的發行人違約評級構成壓力。

“在中國的主權評級沒有負面評級行動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中國的商業銀行來說,政府對國有銀行的支持減弱的可能性較小。惠譽稱。

中國銀行業資產品質惡化

惠譽表示,中國國有銀行的生存力評級位於“bb級的區間,在中資銀行中處於最高水準。其生存力評級反映了運營環境的挑戰性,從這個方面來看,國有銀行應對這方面挑戰的能力是最強的,因為他們不僅有遍佈全國的網點,還有富有經驗的管理層。總體來看,與其他中資商業銀行相比,國有銀行的資金較雄厚、流動性較佳、信用風險敞口及表外活動較小,損失吸收能力也較高。

惠譽認為,在壓力情境下時,國有銀行可能會因存款人對安全性的追求而獲益最多,在壓力環境下會對生存力評級提供一定的支援。

儘管國有銀行主要的財務指標與其他發達國家中擁有高評級的銀行並無太大差異,但中國國有銀行整體財務狀況的諸多方面(比如資本水準、盈利能力、流動性和表外敞口)卻不如其他新興市場的主要銀行。

由於信貸的快速增長和潛在的風險的上升(包括政府為支援公共政策而需要增加信貸的影響),國有銀行在提高資本水準(或降低杠杆)並保持強勁的風險緩衝機制方面有一定難度,而引入利率市場化將會帶來進一步的考驗。普遍來看,信貸高速增長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中國家最終都面臨了資產品質惡化和或者利潤下降的情況。

近年來,各種與資產品質有關的公開披露資料(包括不良貸款、關注類貸款、逾期貸款及資產出售和核銷)都在不斷上升。此外,與其他經歷了持續快速增長的銀行系統相似,惠譽預期,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品質會在未來幾年繼續惡化。

惠譽強調,資產品質相關指標可能會因政府為了降低系統內違約事件的發生而提供的非正式或一般性支援,或信貸資產經由證券化打包成理財產品、信貸資產轉移到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將信貸資產歸類為債券或者同業資產等方式而受益。

不良貸款增速高於貸款撥備增速

相對于貸款分類資料,惠譽對資產品質的分析關注更偏重於損失吸收能力(包括資本水準,貸款損失準備覆蓋率和盈利能力等)。

“截至2014年6月末,國有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都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即使銀行在2014年上半年核銷和出售更多的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的增長速度仍高於貸款撥備的增長速度 。惠譽表示。

惠譽的壓力測試顯示,國有銀行能承受相當於總信貸風險敞口大約6%到8%的不良資產,如果超過這個比例,銀行就會需要政府的支援或監管機構的介入。然而,更多資產減值的確認可能只會在銀行建立了更多的風險緩衝、中國的領導層認為信貸/經濟的增長已經達到了可持續的階段、和/或者風險不會在系統內輕易蔓延後才會發生。另外,政府可能會吸收部分信貸敞口以避免讓銀行產生更大的減值損失。在對資產品質有一個更持久的應對方法前,逾期貸款的增加會不時對流動性和現金緩衝產生壓力。

儘管中國的銀行系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表外敞口(其中包括通過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交易),而此類交易通常都沒有明確定義風險最終的承擔者 ,但是與其他中資商業銀行相比,國有銀行的表外敞口相對較小。截至2014年6月末,非貸款類信貸約占整個金融行業信貸餘額的35%(2008年為21%)。

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2014年6月末理財產品餘額為人民幣12.7萬億元。由於對存款的競爭加劇,這些理財產品餘額仍不斷增長,導致銀行資金成本上升,但期限逐漸縮短。理財產品期限較短、資產負債錯配及標的資產資訊披露有限都有可能為銀行帶來重大潛在風險。

“儘管表外敞口上升,但有形股東權益/有形資產的比率並沒有重大變化。這表示按發展中國家的標準,中國的總杠杆率依然處於較高的水準。惠譽得出如是結論。(一財 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