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辦的2015年“雨果獎”結果最終揭曉,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不負眾望,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英文版翻譯者,華人科幻作家劉宇昆代領獎項。《三體》此次獲獎是中文作品和中國作家第一次在國際科幻作品大獎中獲得獎項。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會上頒發。“雨果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作為一項小眾文學,在中國,無論是科幻作家還是科幻迷,都是一小群醉心於“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的傢伙——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地球實在是太小了。但非常有趣的是,近些年來,由於《三體》在中國互聯網圈的意外走紅,小說中“高維打低維”和“黑暗森林”等特殊語境下的術語頻頻出現在某些大佬的演講稿中,雷軍就曾發微博表示:“在金山集團戰略會上,花了很多時間分享讀《三體》體會,其中的哲學道理對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戰略非常有幫助。”
嗯,也許是新經濟的瞬息萬變,讓商業理論都有點兒跟不上了,長久以來“野蠻生長”的中國互聯網界偶然發現,一部名為《三體》的科幻史詩中設定的哲學框架,竟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暗合了這個圈子的混沌,殘酷,與沮喪:無底線的競爭,巨頭殺紅了眼的吞併,初創公司在幽暗中小心翼翼的前行,都有著極強的代入感。於是,這部描寫人類未來的硬科幻迅速被互聯網界奉為圭臬,甚至成為了替不少商業行為背書的教輔。
還記得去年在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一個分論壇上,包括劉慈欣在內的幾位科幻作家與雕爺、張向東為代表的互聯網人就“黑暗森林與互聯網”對談,其實這一話題本身就略顯科幻,劉慈欣曾在採訪中跟我說:“科幻是一種關於可能性的文學,而在所有可能性中,《三體》展現的是最糟糕的宇宙。”——那麼互聯網界如此熱衷於探討這片“黑暗森林”,是在完成一次集體自黑麼……
無可否認,《三體》中所謂“宇宙社會學”的邏輯起點,的確與互聯網經濟頗為相似,譬如:生存是宇宙文明第一需求(在我看來,無論巨頭還是初創公司,追求基業常青都是工業社會思維的一個妄念,生存永遠是第一需求);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在互聯網所謂“注意力經濟”下,無論PC端還是移動端,內容都呈指數級增長,但每個人日均上網時長基本固定,注意力資源非常有限)……於是,《三體》推導出:在黑暗的茫茫宇宙中,一旦發現其它文明的存在,就應該立刻毀掉這個文明,所謂“毀滅你,與你何干”——這個霸氣如簽名的句子也曾被一些互聯網企業常掛嘴邊。
但事實上,將互聯網商戰比作黑暗森林並不符合邏輯。在《三體》中,宇宙社會學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兩個文明天各一方,有著宇宙級別跨度的資訊鴻溝,客觀上無法溝通;第二,物種之間難以想像的差異,對方是否屬於碳基生物都不一定,有著宇宙級別的“雞同鴨講”。於是,為了自身文明的延續,毀滅也就成了唯一選擇。但上述兩點在當下商業社會並不存在——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類的資訊傳播方式,在一個圈子裡,你和你的“敵人”可能身處於同一個微信群,也可能在現實中低頭不見抬頭見,甚至知悉對方的所有底牌。所以,在互聯網商戰中,把別人滅掉可以,但不要俗氣地套用“黑暗森林”的邏輯。其實就像劉慈欣本人所言:“在某些狀態下,互聯網商業中可能呈現出黑暗森林的某種元素,比如雙方在互聯網的商戰中可能被對方某種往最壞方向的想法陷入囚徒困境,但我認為這種狀態只是局部性、階段性的,發展不成小說中描寫的那種極端的黑暗森林狀態。”
在我看來,不少商業策略與《三體》的對比都有些生拉硬拽,譬如被說爛了的“降維攻擊”,這是一種讓人類文明指數降低的攻擊方式,如今已被視為一種競爭法則,其背後邏輯十分簡單:我的層次很低,那麼我就把你拉到同樣層次來消滅你。一個經典“降維”案例就是免費,大意是別人都不免費,我免費,你們也玩不成了。事實上,關於免費經濟十幾年前就被包括凱文凱利等人說爛了,這不過是一種合理趨勢,“降維”只是另一種討巧的說法。
幾乎可以肯定,黑暗森林並不符合未來商業文明的發展方向。我覺得,IT巨頭的恐懼只是因為生物學已紮根互聯網,這也是互聯網將顛覆一切的根本原因之一(譬如,根據回報遞增原則,小公司有可能如細菌般瘋長)。
你可能無數次看到過這個詞:生態系統。嗯,在某種意義上,互聯網世界的確如一個森林般存在,只是它並不“黑暗”,黑暗只會摧毀公司之間任何協作和互利的可能,而在真實的森林,尤其在未來的森林,相信會有無數的小物種和新的巨型生命(如現在的BAT)一起舞蹈,就像凱文凱利所說:“新經濟緊密連接的天性使它更像一個生態系統,衝突和戰爭經常被用來比喻工業經濟,‘共同進化’或者‘相互感染’等詞彙才更適用於新經濟。成功將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包括一個由供應商、顧客,甚至競爭對手組成的網路。”未來,讓互聯網這個生態系統健康繁榮的不是扛把槍見誰滅誰,而是大規模的開源和協作——未來企業完全有可能都是搭平臺的。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除了一系列的暗合,互聯網創業者癡迷於《三體》還有其他原因麼?一個簡單的回答是:至少在過去,科幻讀的少——要知道,這也許是中國互聯網界第一次大範圍擁抱科幻。這次代表劉慈欣上臺領取雨果獎的譯者劉宇昆就曾表示:在美國互聯網圈的概念裡,科幻與互聯網很多時候屬於同一討論範圍,“互聯網工作者怎麼可能不對科幻感興趣?”就連一向低調地劉慈欣也霸氣外露了一回:“不要問為什麼互聯網界會對《三體》感興趣,要問為什麼中國互聯網界到現在才開始對科幻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