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美媒稱,“中國制造”品牌長期以來代表著數量而非質量,代表著低廉價格而非一流產品。但這種情況正開始改變。在幾十年來一直生產粗制濫造的產品後,中國的產品質量正悄悄地逐步提升。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近日報道,從服裝和家用器具到手機,事實正在證明,中國商品現在與日本制造的產品同樣耐用,與台灣地區等高科技中心制造的產品幾乎同樣精密。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曾生產玩具,但到上世紀80年代時轉向制造節能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中國正以同樣的方式消除質量差距。這項新優勢正開始在亞洲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帶來影響。
可以問問台北一家科技制造企業的經理約翰·嚴(音)對中國大陸質量的看法。他的聲音變得低沉,他說:“老實告訴你。”這句話在當地的意思是“是的,我們遇到麻煩了”。
嚴說,在“面對面”產品質量對抗中輕松超過大陸的日子結束了。嚴所擁有的Ndevr公司是一家制造閃存盤和數據存儲卡的企業,他說:“他們(大陸)擁有更多資源、更多人力,市場更大。這是毫無疑問的,你可以看到這一點。”
帶來更高質量的各種因素
中國大陸的產品質量得到了提升,這一點在台灣越來越成為一項共識。
KGI證券公司駐台北的經濟師安德魯·蔡(音)說:“近幾年來,大陸品牌的受關注程度和市場份額得到了提升。台灣品牌喪失了一些市場份額,這無疑有大陸的影響。”
在這項轉變的背後,為了在出口市場上開展競爭,並吸引國內買家,中國大陸的制造商面臨巨大壓力。
分析人士稱,刺激質量的最常見因素是向外界學習。中國企業通過逆向工程和仿造國外機器得到了改進。這常常是通過與外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實現的,外國企業的知識和技術可以得到調整。
以全世界最大的微波爐制造商格蘭仕為例。該公司創始人1990年從日本手中購買了一份產品設計圖,並開始生產微波爐。不久後,他說服外國品牌在他的工廠建立生產線,對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加以利用。格蘭仕的工程師們觀察外國企業如何做事並效仿它們的做法,很快這家公司就為外國品牌生產微波爐了。
在合資企業中,技術轉讓常常是強制的。中國政府一直堅持要求西屋公司或法國電力公司等核電站制造商分享它們的技術,以換取中國的合同。工程師將這用作自身技術的基礎,如今中國正向英國出售核電站。
工廠工人能夠快速學習
服裝制造商香港TAL集團的負責人李國權說,該集團兩家中國工廠的員工和經理與該集團在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工廠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學習也更快。
李國權說:“每次改變式樣的時候,效率都會下降,因為工人們必須學會適應。中國縫紉工學得很好、很快。”
同其他東亞國家一樣,中國在本國市場尚未充分發展時開始出口。面對全球對於質量始終如一的需求,工廠不得不自我提升,成功趕超了印度等最初主要將產品銷往本國市場的國家。
中國的海外投資由2006年的幾十億美元增加至去年的1029億美元。
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趙先德說:“沒人在乎是中國品牌還是外國品牌。反正它們都是在中國制造的,從質量上來說不見得有什麼顯著差別。”
台湾商人现在正在探索利基产品线或与大陆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这可能意味着更加重视高端云计算系统,或者专注于那些大陆所欠缺的硬件。
在韩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2010年在一份报告中建议:“韩国如今应该重新考虑它的思维模式,考虑与中国建立互相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将中国视为一个低人一等的合作伙伴。”
领先于中国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台湾制造商冠品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八年来一直在为中国大陆生产商研发一种极薄的手机膜。它的价格是冠品在日本的最强竞争对手所生产的类似产品的五分之一。
该公司与一家大陆承包商合作,公司领导者可以看到大陆工厂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因此,台湾人现在认为他们必须很快作出调整。
冠品首席执行官叶嗣韬说:“通常台湾人会说我们比大陆更好,但据我所见,这并非事实,在一些情况下,大陆的质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