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编制紧锣密鼓,四大看点呼之欲出

亚太日报

text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即将开启,规划编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中。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为此,有关方面近期将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等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

各部委已在开展“十四五”规划调研活动,多地召开“十四五”规划研讨会。比如,8月2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室到湖北省十堰市调研,8月4日,天津市召开相关调研研讨会等。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10月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五中全会主要议程之一便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多位专家学者分析,新发展理念将渗透进“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的全方位创新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则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

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随着“十四五”时期将至,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外部环境持续变化之时,中国经济展现出特有的韧性和活力,除了一系列经济增长指标持续回暖,改革开放也在持续释放红利,推动着中国经济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前行。

上述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指出,新发展理念强调,我们不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既通过经济的手段把蛋糕做大实现效率,同时通过二次分配,把蛋糕分好,做到公平和效率的有效统一。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对第一财经表示,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遵循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规律,形成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活力;用改革的方法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引导要素从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流动。

为了对标新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及其指标体系也应进行调整与优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刘立峰建议,“十四五”规划可以考虑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负债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等指标,以及城乡收入比、房价收入比、高中入学率、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等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

双循环战略成经济发展主线

最新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同时定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多次高层会议均强调了“双循环”。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近期,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湖南、安徽等省份召开会议部署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如何融入双循环成为各地经济工作部署的根本课题。7月31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刘哲告诉第一财经,双循环战略是基于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和疫情冲击,对于中国供需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思考和再定位。一方面,发挥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进一步提升对于外资的持续吸引力;另一方面,需要对中国经济产业链布局、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

沈建光也认为,双循环战略事实上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双循环,应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巨大潜力,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跨国企业投资、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继续致力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全方位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徐林撰文分析,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全方位创新,中国将有望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徐林认为,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编制可能会难于以往,因为中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环境。尽管如此,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全方位创新,更好地激发国内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增长能力,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速保持更平缓并延续更长的增长平台期。

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中国也有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较大空间。

当前,从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中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从创新效果看,中国虽然专利数量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一些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部分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依赖进口。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各国都已将科技创新作为带动全面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应用,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要素市场化改革待突破

前述政治局会议还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近日在媒体上表示,面向“十四五”,无论从外部环境变化,还是从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看,都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造成的,关键是有利于释放增长潜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扭曲,要素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提升。

要素市场化改革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王一鸣表示,在传统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把劳动力、土地、金融资源配置到生产率更高的领域,使经济达到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而在新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使我国的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以释放仍然存在的追赶潜能。这就要求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完善产权制度。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也撰文分析,“十四五”期间,要抓住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健全企业家市场;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