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虎廟”案為何令泰國社會“受傷”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淩朔)從20多年前靠“慈悲心”聲名鵲起,到如今因“貪慾念”聲名狼藉,泰國北碧府帕朗塔布寺的“虎廟”傳奇已步入尾聲。故事最終以驚天逆轉的劇情落幕,毫不誇張地說,對泰國社會的震撼史無前例,不啻一場觀念與信仰層面的“政變”。

虐虎、弒虎、走私、勾結、斂財、徵地、濫權、妄享、詐騙、愚眾……在清查“虎廟”過程中不斷被挖掘出來的惡行,在外界看來,充其量是新聞素材和炒作由頭,但在泰國社會,這個悲劇卻前所未有地同時拉斷人們的兩根心弦。

6月3日,在泰國中部北碧府,工作人員從涉嫌野生動物交易的帕朗塔布寺(“老虎廟”)中轉移兩隻成年老虎。李芒茫 攝

心弦之一是對自然觀的社會認同。受信仰影響,泰國人向來把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命的和諧相處視作驕傲。正因如此,各種救助動物的故事不時出現於泰國的新聞頭條。十多年前,泰國國王普密蓬親寫一本書,講述自己領養流浪狗的故事,在整個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因佛教徒眾多,絕大多數泰國人還自行守戒,不食“三凈肉”之外的葷腥。對於老虎,泰國人更是頗有感情。泰國歷史上抗擊緬甸貢榜王朝入侵的吞武裏王朝開國國王鄭信王的部隊,就被後世稱作“鄭信虎軍”。此後,“虎”成了王牌部隊的象徵。直至今日,泰國少年童子軍還被稱作是“幼虎軍”。在民間,虎更是桀驁風骨的化身,有“貧賤不移虎威”的俗語。

這是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在泰國中部北碧府帕朗塔布寺(“老虎廟” )中搜查到的浸泡在化學藥劑中的老虎幼崽(6月3日攝)。李芒茫 攝

心弦之二是對信仰的心理寄託。泰國被稱作“黃袍佛國”,暹羅族也是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信仰佛教未有間斷的民族之一。泰國人對佛教的尊崇,不止於叩首膜拜這類信仰儀式,佛教深入日常生活幾乎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社區都有寺廟,寺廟裏的主持方丈往往是人們傾訴的對象,是平日裏解人愁苦、助人解脫、化解矛盾、解開心結的心理導師。寺廟是泰國人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的生活場所,出生、成年、結婚、災病、死亡,人生中幾乎所有的大事,都離不開寺廟與僧侶。許多人甚至把寺廟作為自己最後的歸宿--在廟中火化與安放骨灰。

6月3日,在泰國中部北碧府,一隻成年老虎被裝入籠中,準備從涉嫌野生動物交易的帕朗塔布寺(“老虎廟”)轉移至叻武裏府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李芒茫 攝

而“虎廟”一案,同時觸碰了這兩條高壓線:那些在僧侶腳下伏首聽經的猛獸原是被注射藥劑的受害者;那些救治傷虎、馴化野性、天人合一的畫面原是掩人耳目、欺世愚人的作秀;那些被人追捧、受人膜拜、得人捐助的“高人”原是殺戮動物、斂財作惡的罪人。

6月3日,在泰國中部北碧府,動物醫護人員在涉嫌野生動物交易的帕朗塔布寺(“老虎廟”)中為一隻待轉移的成年老虎檢查身體。李芒茫 攝

泰國歷史上,僧侶犯錯並不罕見,但多為個體行為。如“虎廟”這般系統性內外勾結作案、長期高調愚弄眾人的案例聞所未聞。通常而言,出家人犯下刑事案件須由地方寺廟委員會層層上報、由宗教局出面調查,爾後決定是否提請法院或警方協助,而警方一般礙於宗教考量不會主動出擊調查。而這次“虎廟”案事態嚴重,證據確鑿,難怪國家級警方直接介入,強勢出手,以非常罕見的聲勢破除地方保護與宗教阻力。

6月3日,在泰國中部北碧府,工作人員從涉嫌野生動物交易的帕朗塔布寺(“老虎廟”)中轉移一隻成年老虎。李芒茫 攝

泰國歷史學者葛攀告訴記者,“虎廟”案的那些細節,推敲起來,是對泰國人信奉的小乘佛教具足戒全部227條戒律的嚴重違反,為泰國社會所不容,對於這些嚴重犯戒者,一般會先強制還俗、後追究刑責;但對整個泰國社會而言,即便對個體追究責任,往往也無法彌合那些惡行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