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能成为下一个“中国制造”吗?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安峥

年产汽车380万辆,几乎与汽车强国韩国比肩,正在奋力追赶德国。眼下,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六大汽车制造国。美国《大西洋月刊》5日刊文称,汽车业以及整个制造业的腾飞,将为每年涌入1200万新生力量的印度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多岗位。反之,印度的经济前景、成为全球强国的梦想都将遭到质疑。现编译如下:

悄悄成为汽车大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最著名的大使牌汽车已成为其制造业表现平庸的贴切注脚。以1950年代英国轿车为原型,这种矮矮胖胖的印度“国车”已在公路上颠簸了几十年。然而,在过去10年里,这片被笨重“国车”占领的土地正悄悄书写一则汽车工业的成功故事。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古吉拉特邦,一块制造业飞地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可能。福特汽车公司正在那里蔓延式生长,占地1.8平方公里的厂房每年可生产24万辆汽车和27万台发动机。在其隔壁,已有近24家供应商开店营业,创造了一个“适时反应”的制造生态系统。工厂经理科尔斯恩说,这家高度自动化的福特工厂“更像是你在北美或欧洲看到的那种,而不是亚太地区传统的工厂。”

在工业化仍“打着补丁”的印度,汽车业的相对成功意义非凡。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曾经封闭、默默无闻的行业如何逐渐发展,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制造商。福特只是众多印度公司中的一家。铃木、丰田、本田、现代、大众、宝马、通用、奔驰等品牌如今都在印度加工制造。它们为由印度国产品牌(马鲁蒂—铃木、塔塔、印度斯坦等)主导的汽车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

早在1991年印度经济开放前,一项由国家主导的试验为汽车行业日后的蓬勃生长播下种子。1981年,印度国企马鲁蒂汽车公司尝试合资经营,以期为中高收入群体生产小型轿车。1982年,日本铃木公司中标,合伙生意从此起步。1983年,第一辆印度国产车——日本铃木汽车的仿制品,在德里郊外的工厂下线。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汽车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始向外国制造商开放,美国、亚洲和欧洲厂商纷纷涌入。在本世纪头十年,印度汽车商开始放眼海外(塔塔收购了捷豹路虎),并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高质量供应商。不过,印度并没有像韩国那样成为全球汽车中心,且远远落后于中国。

“就业乘数”最高的行业

2014年胜选后不久,印度总理莫迪高调发起“印度制造”运动,计划在未来10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17%提高到25%。

尽管拥有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部门,但印度制造业仍明显落后于韩国、中国等东亚经济引擎(制造业在中韩经济产出中的比重均为29%),甚至排在越南、孟加拉国等更小的经济体后面,占GDP的比重在过去近30年里几乎原地踏步。

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愿望,不仅是印度“大国雄心”的自然流露,也反映了一个更紧迫的现实: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约50%的就业人口以农业为生,但农业对GDP的贡献仅为17.4%。每年又有1200万新生力量加入就业大军,这意味着,印度需要调动更多行业创造工作岗位。

根据美国安阿伯汽车研究中心的数据,汽车业是“就业乘数”最高的行业之一。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每个岗位能为美国经济创造近7个相关岗位(从供应链制造业到经销商,再到售后服务等)。

反观印度,2006年到2016年间,汽车业创造了2500万个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雇佣了1900万人,对GDP的贡献达到7%,且具有更广泛的工业化刺激潜力。如马鲁蒂与铃木的合作中,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技术支持,可以使印度零部件和整车达到全球标准,从而使它们具备出口条件,收获另一层好处。

此外,汽车工业还提供了一个可与国防、钢铁、航空和造船等其他先进制造产业共享的特殊机会。国防和造船业,是最近印度经济改革的目标;航空业,并不是印度的传统优势,但可能很快将发生变革:已与塔塔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刚刚提议将整条F—16生产线迁至印度。

全球汽车制造商押注于印度国内市场的扩张。福特2015年预计,占印度乘用车(小轿车和SUV)市场份额45%的小型车产量,将从2014年的110万辆增长到2018年的160万辆。与印度人口规模相比,这一数字看起来仍然很小,因为到目前为止,汽车尚未在印度公路上占据主导。但这也标志着当更多人将踏板车、摩托车升级成小汽车后,印度经济增长的空间仍然广阔。2016年,美国人购买了1750万辆乘用车;中国人则购买了逾2800万辆。

“留下的窗口期还长”?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印度能够复制东亚同行的制造业成功。即使国内改革继续快速推进,印度制造业的前景也将与全球技术和经济趋势交织在一起。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变化,让人们对一国制造业的繁荣深表疑虑。

在全球范围内,自动化的兴起提高了质量标准和生产率,但却以牺牲就业为代价;3D打印的兴起可能会对供应链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而这两种趋势仅仅只处于萌芽阶段。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担心“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尚未与富裕国家相匹敌前,制造业份额已出现下降。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印度会遭遇世界其他制造业国家的竞争。它想在经济增长道路上复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战略,恐怕并不容易。

不过,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管理公司等机构仍看好印度的发展机会。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在一些国家里,机器自动化取代一半以上劳动力的状况,可能要等二十年或更长时间才会发生。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留给印度将其制造业提升为就业引擎的窗口期还很长。

印度雄心勃勃地要提升自己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汽车行业在这一愿景中扮演着特殊角色。“2026汽车任务计划”是印度政府和汽车制造商的共同愿景,目标是让印度汽车工业在2026年跻身世界三强,对GDP的贡献达到12%,占制造业比重的40%,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目标也是印度的更远大追求——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的一部分。

这个计划如果实现,印度“存在感不足”的国家境遇,有望彻底成为历史。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