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開銷”之下 中國還有“高儲蓄”?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似乎存在一個矛盾現象:一方面,中國的儲蓄率在全球遙遙領先;另一方面,近些年居民生活成本攀升,住房、教育、醫療等支出較高,讓居民很難大筆存錢。這該怎麼理解呢?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將這種“矛盾”指向了房地產。他認為,居民按揭貸款等債務負擔不直接計入消費,導致居民感受與官方統計的差異擴大:

中國居民在地產上的配置遠超美國等發達國家。而按揭貸款等帶來的債務負擔會壓縮居民的消費支出能力,但並不直接計入統計局口徑的消費支出,因此居民開銷上升的直觀感受和宏觀儲蓄率數據分化出現擴大。

無法否認的一點是:經濟增長若主要依賴房地產市場,則會給消費帶來擠出效應:

以史為鑒,雖然房地產市場火爆會促進傢俱、建材等相關行業的銷量,拉動經濟復蘇,但這種經濟回暖卻是建立在高房價、高房貸基礎上,這種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居民控制消費支出,從而對整體消費起到抑制作用。

從中國儲蓄結構上來看,國民儲蓄中企業部門儲蓄的貢獻占很大比重,這並不能代表居民部門的儲蓄水準。因此,世界銀行公佈的接近50%的中國儲蓄率實際上是兩者的混合。王涵表示:

截止2015年底,中國企業部門存款餘額占GDP的64%,明顯大幅高於美國和日本不到15%的占比。表明中國企業儲蓄率偏高。

至於原因,王涵認為,企業部門存款居高不下,可能與我國的金融結構和企業部門杠杆較高相關:

企業部門近年來的存款增速持續上升與該部門杠杆率的持續攀升相一致。而 2015 年以來政府部門擴大開支對沖經濟下滑,財政存款的增速也出現下降。

如果拋開企業儲蓄,中國的居民儲蓄率是否會類似於發達國家水準呢?王涵表示,並不是:

雖然近年居民新增存款增速下降,新增存款/GDP 已低於 10%,但這並不代表居民部門儲蓄率已降低至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在居民生活開銷較大的情況下,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王涵認為: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近年來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大量存款轉化為了理財。目前理財總規模已接近居民存款的一半。

從統計局住戶調查數據來看,中國居民儲蓄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支出)/居民人均收入)約為 30%,仍然在全球領先,且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如其他金磚國家)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歷史轉型期(如日本的 70-8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