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商场餐馆该如何应对“报复性消费”?

新京报网

text

▲西湖景区九成游人戴口罩,不戴口罩游客:太热了。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随着部分秩序的恢复,许多“想和春天有个约会”的人,已经按捺不住要“放飞自我”了。

2月22日、23日,全国除湖北以外,两天一共新增确诊29例。西藏25天零新增、青海连续18天零新增、辽宁连续7天无新增、甘肃连续6天无新增、北京浙江周末两天无新增……同时,甘肃、辽宁、贵州、云南,先后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三级,山西、广东,由一级调整为二级。 疫情防控取得成效,让人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也有了出门的底气。

在杭州,某商场开业,5小时售出1100万;在江西,大量游客聚集武功山,迫使景区紧急发布限流通知;在郑州,早餐店恢复营业,大量顾客排队购买胡辣汤。对此不少专家呼吁:“零新增”并不是“零风险”,拐点未至,不要因为一时松懈而前功尽弃。

景区可有序开放,但别加码刺激

这两天,江西武功山景区游客爆满的消息一度登顶“热搜”。景区不得不紧急发布通知,限流人数从5000人下调至3000人,关闭线下售票窗口。

平心而论,武功山景区在2月20日开放之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包括景区内全方位消毒防疫、实名制网上购票、每日限流5000人;同时要求游客配合检查体温、佩戴口罩等。但显然,蜂拥而至的游客超出了景区防控预案的设计处理能力。

为何如此火爆?原来,武功山在开放之时还推出了两项优惠:医护人员全年免票,江西游客到3月底之前免票。在平日,武功山的门票价格是70元,如今全省游客免票,这几乎就是一张“邀请函”。在家中“闷坐”许久的人们,可以免费到4A景区活动活动筋骨、到山顶看云海、呼吸新鲜空气,谁能不心动呢?

这给更多的景区景点也带来了启示:旅游惠民当然可以,但就眼下看,这理应跟防疫统筹考量。人们被压抑许久的旅游需求再叠加“免票”,游客爆满几乎是一定的。

这也提示全国其他地方的景区,现在未到“揽客”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序开放无可厚非,但切莫再加码刺激,保持景区的低流量运行即可,或者利用窗口期完善软硬件服务,以迎接疫情完全结束后的旅游旺季。

商场可以拥抱安全的“消费回温”

如果说大量游客扎堆景区是去“捡便宜”,那杭州某家商场开业,激起的则是广大城市中产被延迟了一个多月的消费欲。2月20日,从12点到下午五点的五个小时,该商场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最高的一单是价值35万元的名表。

▲图片来自杭州网。

这种消费热情,让广大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小企业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国人的消费热情尚在,消费潜能还有很大挖掘空间,这也是我国经济的韧性所在。

但网上不少观点认为,这种“报复性消费”实不可取,随之而来的高密度人流很容易断送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这番提醒不无意义,但不该被“拔高”到拒绝商场有序开放的地步。而许可商场开门营业,又呼吁顾客不去购物,显然也不合理。

事实上,商场完全可在做好防控的基础上,拥抱安全的“消费回温”。以杭州这家商场为例,商场方面会对每位顾客进行体温、口罩、“健康绿码”检测,这就相当于在前端进行风险筛查。从柜员反馈看,不少顾客都是“直来直往型”:直奔目的而来,选购结束就快速离开,和以前的“逛吃逛吃”模式还是有所不同。

对于平稳地开张营业、顾客理性选购生活所需,只要防疫意识随时“在线”,那就没必要一味排斥。

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明确:商场要摆脱“流量指标”,不要为了吸引客流而大肆宣传促销,而要以提供产品服务为核心;同时做好每个细节处的风险防范,确保每位顾客的健康和安全。

广大消费者也不妨对自己发出“灵魂三问”:确实需要吗?网购能解决吗?工资还够吗?理性对待消费欲望,合理安排出行购物,坚持“非必要不逛街”的理念,忍一忍待疫情过去,再去拥抱“新款”不迟。

餐饮业不妨有序满足“就餐刚需”

居家一个多月,即便是主厨,恐怕也已经快要“技穷”了。油条、凉皮、蛋挞、奶茶——朋友圈里诸位“食神”兴致勃勃要抢了外卖的生意,但谁又不是一边揉着面团一边想着火锅、炸鸡、小烧烤?

近日,郑州一家老字号开张,顾客一早就大排长龙购买胡辣汤和其他早点,现场至少有近百人聚集。

▲图片来自微博。

目前,郑州开业的餐饮企业还不多,且只允许做外卖服务。当地市场监管局则提出了“六个一”解决方案:一个卡口,一只口罩,一米距离,一次测温,一套餐盒,一次扫“码”(扫码录入个人信息)。

但千算万算,抵不过郑州人民对胡辣汤的思念。对很多老市民来说,这碗胡辣汤恐怕真的是惦记了许久;这种“早餐刚需”,某种程度上也应该被正视。

出现大排长龙,一方面是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堂食、且规范要求严格,降低了出餐效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供应较少,只有零星的几家店开门,引来市民集中。

这也提示餐饮企业,在非常时期要用非常办法,不妨进一步把流程做细做实,比如根据目前的出餐效率,计算出每日提供餐食的数量,采取网上预约、付款等办法凭号、错时、限量供应。同时加强秩序维护,引导客人取餐时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接触。

当然,对广大吃货来说,最安全的莫过于“自给自足”,不行再来一次“灵魂三问”:真的想吃吗?自己能做吗?还能忍忍吗?如果实在忍不了,出门切记做好防护。

别把“防控疫情”与“回归生活”决然对立

如今,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些扎堆聚集的现象的确让人不免“心惊胆战”。病毒无影无形,却异常狡猾,一些人“报复性出门”,就可能引来病毒的“报复性反击”。

正如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言,现在还没有到“为所欲为”的地步。接下来,我们会进入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但还是不能放松。万一有一个人进来,可能会传染好几个人,一波聚集性发病就会出来。

但与此同时,对这些“出门需求”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仿佛出一趟门就是“与世界为敌”。对这些人进行道德谴责很容易,可具体到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秘而不宣的考量。

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每个人都希望也有权利逐渐回归常态。“跑步党”希望踏上真正的跑道;“吃货”在深夜想念美食难以入睡;“精致女孩”对托尼老师念念不忘;还有一些老人,遛弯就是他们的生命动力所在……只要他们能够保证自己的健康、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扎堆,也不妨对他们抱之以理解。

“防控疫情”与“回归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正如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一样。对于景区、商场、餐饮等场所,关键在于追溯每个环节、做好细节防控,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聚集和接触感染,然后根据形势变化去调整策略,循序渐进地恢复常态。

“有序开放”,“有序”该是“开放”的前提。

□孟然(新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