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体育课”,很多人就会想起“体育课被语数外老师‘代课’”或“副课动不动被主课占用”的经历。但体育课不被重视的局面,正不断被改变。
据央视报道,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动深化体教融合发展。这其中,“体育课留作业”成为体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意见为此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在校园体育课中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目标。
“体育课布置作业”,这说法一出,立马引发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关注。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留作业都很常见,“向来矮‘主课’一节”的体育课也要留作业?
但这是来真的。就在前两天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也强调,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
在坊间,针对“体育课布置作业”,舆论提出如何量化、谁来监督、怎么保障等现实关切。这些关切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体育课要留作业,会不会就是说说?
把体育课“上”到课堂外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事实上,布置体育课作业,包括体育家庭作业,已经提了多年了,但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落地。以至于每过一段时间,“体育课要布置作业”都还是一则“新闻”。
要把重视学生体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必须严格保障学生上体育课以及课后锻炼的时间,如果时间都无法得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完成体育作业任务。接受央视采访时,王登峰就提到,教育部推出学生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是两个小时,其实就是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
其实2016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就要求,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
究其本意,就是把体育课上到“课堂外”——如果学生只有在校时才有体育活动,课后就被各种培训补习占满,那体育恐怕还是会被冷落。
那如何量化体育作业?量化体育作业很简单,每天有2小时运动、锻炼时间,学习体育技能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训练,不学习专业技能,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打球、跑步。
如何监督体育作业?北京部分小学通过“体能天天练”小程序为学生布置了丰富多彩的体育作业,要求学生每日打卡、全班排名、上传锻炼照片、记录心率变化,就可资借鉴。
如何保障完成作业?关键就在于学校和家庭要把这段时间留给孩子,不要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课桌边。只要时间达到,也就基本完成作业。至于完成体育作业的质量,则是在保障时间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以科学方法健身,掌握体育技能。
要加快实施教育评价改革
问题在于,当下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保障"1+1",给学生每天两个小时的运动锻炼时间,甚至很多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都无法保障。这就是体育作业面临的尴尬处境。
要锻炼就必须给学生时间,可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争分夺秒地刷题,连正常的体育课时间都挤占,怎么可能再布置体育作业?网上有视频显示有的学生边跑操边看书,回到家中,吃完晚饭马上做作业,有的孩子都要做到十一二点,何来时间完成体育作业?
说到底,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根源在于学业负担沉重。提出每天锻炼两小时,要布置体育作业等,要解决的都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若不有效进行学业减负,学生也就没有时间完成体育作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作业,反过来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完成体育作业加上其他学业作业,可能要到凌晨了。
而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最根本的原因是升学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把基础教育演变为竞技教育,每个学生都被纳入一条分数赛道进行比拼。
若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变,学生的学业负担就难以减轻,在完成学业任务之外,留给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就所剩无几。
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说到底,也只有加快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才能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中小学生才会有更多时间去锻炼,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而让体育作业的意义落到实处。
□熊丙奇(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