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 徐虹
2018年开局首月,人民币不出意外来了一场"开门红"首秀,升值高达3%,接近2017年全年整体升值幅度的一半;步入2月,截止目前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升破6.28。同时我们观察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外汇分析师不断上调人民币预期,以修正市场反应明显迟滞于货币本身波动幅度和速度的现象,人民币近期表现似乎有点"不正常"。
学术界对汇率的大幅升值表现出了担忧,并将1985年时的日本和我国当前做出了比较。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人民币近期的"不正常表现"作简单探讨。
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实行了很多与其前任奥巴马不同的政策。这位商人运用管理企业的思维方式开始了他的美国总统执政生涯。从一开始的被怀疑和被嘲笑到如今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他完整而勇敢的美国经济复苏计划。
税改、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回流、尤其是与美国通胀率不足并不符合的稳步加息决策,这些动作像一个个小路标,被逐一独立地抛向市场,最终清晰地指向一致性目标------保持弱势美元。而这与特朗普早前宣称的实现全面复苏、重塑伟大的美国梦相符。
很明显,美国完全意识到了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问题,希望通过汇率上的弱势尽可能的延长复苏时间,推迟衰退的到来以尽可能接近目标的达成。
对此也许事实是,整个世界都意识到了且默认了,但都并没有做出公开的探讨和直接干预,正如PIMCO全球经济顾问JOACHIM FELS在一篇博客中写道的那样:全球外汇市场似乎进入了冷战时期。冷战不是公开打仗(例如央行的汇市直接干预),而是用有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和隐蔽的组合行动来实现各自的调整和博弈。这一系列组合包含的政策和行动都在不断向市场发出一个隐晦但非常明确的信号:弱势美元是目标。现实而言市场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已经深刻理解了这个信号,人民币也一改16年的贬值预期转而向上。
但是,人民币能一直上涨吗?
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市场上的现状。根据外汇市场实盘数据,人民币大涨背后成交量持续萎缩,很多结汇盘处于观望状态,所以从短期来看,人民币预期汇率走势仍然保持稳中偏强。从中长期而言,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结论,美国仍然是以弱势美元为目标,在当前汇率市场化(央行不再主动进行货币干预),以及8.11汇改之后的汇率形成机制逻辑来看,人民币保持强势概率较大。
根据2015年到2017年汇率市场走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相关性来看,经济基本面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变化是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子。我国近几年经济总量增长率较为稳定,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仍处于进程中,对货币币值的逆转无法起到主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汇改之后的汇率形成机制)较2008年相比其开放度有所提高,金融各市场间风险的传染性增强。在美元弱势的情况下,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强势(稍微回调下,再由预期和结汇盘的出现而推升)是市场的共同认知下的结果。
对此,央妈似乎很淡定。
最近才对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由贬值预期转为中立立场的中国央行(刚刚将逆周期因子转为中性),我们可以看到,其对市场的预期从贬值到中立的反应时间较长,但可以观察到的是央行从中立到升值预期的反应时间明显短很多。在2月1日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价的设定上涨幅度明显弱于预期的。从中可以推测出央行的态度。
因此向上波动的惯性肯定是存在的,但也许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调控如何才能避免波动区间的过快上移。未来不排除采取隐蔽的行为来进行汇率的主动调控和干预,但这些动作不会带来人民币的大幅回调,可能会对抑制人民币汇率的过度波动产生效果,保持在一定区间内相对稳定。
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压力,那又有哪些红利?
2018年开局之年进入金融监管深水区,金融去杠杆序幕已经拉开,人民币汇率随之进入贪婪状态,在理性调整了两天之后,再次毫不留情重拾贪婪本色。面对着来势汹汹的人民币,笔者不禁大胆猜测,通过汇率的大幅度升值,内部流动性的偏紧是为了配合实体经济的去杠杆。
金融市场的去杠杆,主动刺破泡沫以获取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降低;让优币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波动中按照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同时配合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更高层次的外资流入,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本双向流动,通过内外部作用共同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完成从重数量和增长率到重质量的蜕变。
大潮退去,谁在裸泳;钢丝跳舞,谁与争锋!
作者简介:
徐虹,亚太智库研究员,资深金融从业者。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