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以軍行動旨在打擊哈馬斯勢力

text

新華社拉姆安拉6月24日電新聞分析:以軍行動旨在打擊哈馬斯勢力

新華社記者高路

劉立偉

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的大規模搜捕行動已持續近兩周。巴勒斯坦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以軍行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削弱巴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勢力,從而打擊本月初新成立的巴勒斯坦聯合政府。但在部分專家看來,以軍行動可能最終導致哈馬斯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影響力上升。

(小標題)十年來最大規模行動

本月12日,3名猶太青年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希伯倫失蹤,以色列指責哈馬斯策劃實施了這起綁架,並隨即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展開大規模搜捕行動。行動中,以軍緊急徵招1.5萬名預備役士兵,一度進入拉姆安拉市中心及巴勒斯坦著名學府比爾澤特大學,這均為近十年來首次。

截至目前,以軍已在拉姆安拉、納布盧斯、希伯倫、伯利恒等城市逮捕500餘人,其中大部分為哈馬斯成員,行動還造成5人死亡、10餘人受傷。這是自2002年以來,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實施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

在巴以局勢驟緊形勢下,巴勒斯坦外長馬勒基23日警告說,以軍行動的目的是破壞巴勒斯坦領土的安全與穩定,這將削弱巴民族權力機構的統治,使其無法履行責任,最終可能導致其倒臺。

他說,以色列方面對過去幾年來巴勒斯坦在國際社會上取得的認可和支持感到緊張,以軍通過行動希望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即約旦河西岸地區仍在以色列掌控之下,並借軍事行動對巴勒斯坦領導層和其人民實施“集體懲罰”。

為儘早結束以軍行動,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本週與聯合國大會、安理會以及人權理事會密切聯繫,希望借國際社會向以方施壓。

但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認為,在猶太青年仍未找到之前,巴勒斯坦領導層的努力很難取得成效,因為對以施壓對以色列與美國關係不利,而這是美國和以色列所不樂見的。

(小標題)矛頭指向哈馬斯

巴勒斯坦分析人士認為,以軍行動名為尋找失蹤青年,實則希望通過抓捕哈馬斯領導人,搗毀其政治、經濟、社會機構,削弱該組織在約旦河西岸的勢力。

巴政治評論家阿塔拉對新華社記者說,以軍行動旨在“切斷任何通向巴以和談可能取得進展的道路”,從而破壞新組建的巴勒斯坦聯合政府以及巴內部和解進程。巴勒斯坦兩大政治派別法塔赫與哈馬斯在4月底達成和解協議,並如期於6月2日組建聯合政府。

阿塔拉認為,以軍行動僅會在短期內打擊哈馬斯勢力,從長遠來看則會削弱民族權力機構的統治,反而可能會讓哈馬斯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坐大。“以軍行動顯然是在懲罰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因為他與哈馬斯達成和解,而這種懲罰反而會使哈馬斯的影響力增強。”

阿塔拉說,以軍行動會隨著3名失蹤者被找到而告一段落。到那時,約旦河西岸地區將會出現一種新的局面,即民族權力機構與哈馬斯的影響力此消彼長。

(小標題)第三次巴勒斯坦“起義”可能性小

儘管巴以局勢近日出現升級態勢,但分析人士認為巴勒斯坦人發動第三次“起義”報復以軍行動的可能性並不大。

巴勒斯坦迄今共發生過兩次“起義”。第一次“起義”發生於1987年,起因是一輛以色列卡車闖入加沙地帶北部傑巴利耶難民營,軋死4名巴勒斯坦人。第二次“起義”發生在2000年,起因是時任以色列反對黨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強行登上位於耶路撒冷老城的“聖殿山”(穆斯林稱“尊貴禁地”)。兩次起義均導致巴以大規模暴力流血衝突升級。

哈馬斯此前曾警告說,如果以軍繼續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展開軍事行動,哈馬斯將會“打開針對以色列的地獄之門”。但分析人士認為,哈馬斯目前並未制定報復以色列的具體計劃。

專家表示,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於2005年結束以來,巴以局勢相對平靜。儘管目前以色列利用軍事行動進行挑釁,但巴勒斯坦並不希望再度陷入襲擊與報復的惡性循環。如今的巴勒斯坦僅停留在一種防衛狀態上,不太可能主動對以色列發起襲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