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天星小輪:給你一個“慢香港”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撰文|香港大學孫靜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天星小輪日夜穿梭於九龍和香港島之間,穿針引線般地將香港連成一片。作為特殊的交通工具,天星小輪曾入選《國家地理旅游雜志》評選的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也被香港旅游發展局定為“香港十大景點”之一。但它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景點。在香港,雖然人們可以選擇更為快捷的隧道或者地鐵,每天仍有超過7000人上船下船,而天星小輪就成為他們與香港這座城市親密連接的方式。

(清晨天星小輪駛離中環輪渡碼頭孫靜攝)

百年天星與今昔香港

天星小輪,StarFerry,這個飽含浪漫情調的名字源於其所轄輪船名字中都帶有“星”字,如正在運營的“午星”“日星”“夜星”,再如專門游覽維港的“輝星”。其實,現運行的小輪都是六十年代前後制造的,已經服役接近60年。而天星小輪的起源更是要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的殖民時期。信仰拜火教的印度帕西族人米泰華拉以難民的身份偷渡到香港做廚師,後來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用四艘小輪在中環和尖沙咀之間運送貨物和游客。1989年生長在英屬印度的亞美尼亞裔商人保羅·遮打爵士以【九龍倉集團】之名買下了所有小輪,成立了現在的輪渡公司,也正式將小輪命名為天星小輪。此後,天星小輪往返於維多利亞港兩岸,船體從單層船變成雙層,票價從最初的5分錢變成現在的3港幣左右。

天星小輪成立後停運最久的一次發生在二戰期間。1941年日本攻打香港,為了疏散困於九龍半島的香港居民,天星小輪公司在炮火、轟炸中依然堅持運營。最後,全部的5艘船只或被擊沉或損壞嚴重無法下水,天星小輪的服務停頓了三年零八個月,直至二戰即將結束時才恢復運營。

天星小輪見證了香港的前世今生,興衰榮辱,它已經從具像的交通工具融入歷史的脈搏中,變成一種情懷,關於香港也屬於香港。

(尖沙咀天星碼頭孫靜攝)

慢香港

天星小輪有兩條航線,一條往返與尖沙咀與中環之間,另一條則連接了尖沙咀與灣仔。坐落在中環的輪渡碼頭是2006年開始啟用的第四代天星碼頭,其主體由幾座維多利亞式建築組成,和天星小輪一樣,采用綠色和白色作為主色調。走進屬於中環-尖沙咀航線的7號碼頭,透明的牆體讓乘客在等待的時候可以欣賞對岸尖沙咀的風景。小輪靠岸停當之後,工作人員會嘩啦啦地推開鐵柵欄。乘客們經過一段刷著紅色油漆的木質過道才能上船。輪船分為兩層,下層會略有燃油味,因而票價較為便宜。

(中環天星碼頭等候區孫靜攝)

天星小輪上的座椅是最簡單的棕色木質座椅,一排排之間空間較大,坐下來不會覺得局促。從中環天星碼頭到對岸的尖沙咀,全程大約十多分鐘。行船期間大部分乘客都會靜靜地看著兩邊的風景,或是低頭忙些自己的事情。

在夜晚乘坐天星小輪最是有情調。坐在船上,耳邊是馬達的突突聲,鼻子中充滿海水鹹濕又清新的味道。海風拂面中放眼望去,兩岸燈光霓虹閃耀,點點燈光的倒影浮在海面上,隨著被輪船撥開的水紋蕩漾、遠去、消失在夜色中。在尖沙咀下船後,迎接乘客們的往往是街頭歌手或滄桑、或深情、或激烈的歌聲,有些人駐足聽歌,有些人繼續前行,奔向下一個目的地。

(孫靜攝寒潮襲港時在尖沙咀天星碼頭表演的街頭歌手)

香港最美是入夜,入夜最美在維港。維多利亞港,連接著金融心髒-中環與購物天堂-尖沙咀,海港兩岸承載著繁榮、效率、發展的“香港夢”,而穿梭其間的天星小輪給過往的人一個新的視角去體會香港,用難得的慢節奏,一點點把這座城市講給你聽。正因為這樣真實和細膩的講述,才讓天星小輪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成為慕名而來的游客了解香港的必到之處。

“我最喜歡在夜晚坐上天星小輪,吹吹海風,看看夜景,慢悠悠地從尖沙咀晃回家。香港什麼都很快,天星小輪是難得能慢下來的東西。”在香港大學求學的王同學的手機裡有一個叫做“我的香港”的文件夾,裡面存著很多在天星小輪上拍攝的照片。或許,當他結束在香港的學習生活後,香港這座城市也會成為一個文件夾,存在他的記憶中,而天星小輪和在小輪上無數次的來來往往會彙聚成專屬於他的香港回憶,安靜而清晰的留存下來。

(孫靜攝夜晚天星小輪入港)

(孫靜攝夜晚天星小輪入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