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白少波 任沁沁 周文其
一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向来自全球的政界、商界精英,发表历史性演讲,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路径。
受访专家表示,一年来,在这一指明人类发展新走向的重大理念指引下,全球治理已经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世界在通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大势所趋,是涵盖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人类再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历史总是似曾相识,但与上个世纪初的战乱和纷争不同,当今世界上更多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期待中国贡献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他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一影响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在世界上产生共鸣。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11月,又写入两份联大通过的安全决议。
2017年,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关键作用。
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说,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为缓解和解决地区纷争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各国安全协调与合作制造良好的氛围,为区域安全合作引领了行动的方向,最终保障了亚太区域和世界的稳定、和平和发展。
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全球和平指数》显示,2017年共有93个国家的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世界变得更加和平。
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据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介绍,截至目前,中方累计派出维和人员近4万人次,先后有13名官兵和4名警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献出了宝贵生命。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说,中东地区宗教、经济和政治环境特殊,地区发展需要智慧,中国在中东的外交实践不断取得成功。
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正在推动双边、多边外交和区域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和稳定器。
201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速均超过1.5%。
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也显示,全球经济增长趋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快增长。全球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家2017年的增长速度高于上一年,这种改善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2017年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约占三分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正向动力。
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全球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其中包括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达成270多项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成果。
“中国大力协助世界其他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助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说。
李向阳说,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方面,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经济合作,创造了自身不具备的条件。
据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同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协议,在倡议框架下对有关国家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努力,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之一。业内专家表示,2017年,尽管逆全球化、贸易保护趋势依然甚嚣尘上,但是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提速换挡的新轨道。
“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参与全球环境问题治理的努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2017年12月5日宣布的“地球卫士奖”中,中国北方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其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全球环境治理中,中国已成为最为重要的领导力量之一。
中国坚定支持、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新近由中日高校联合发布的《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指出,中国已从被动接受气候治理变为主动参加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表示,将生态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中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文明模式冲突、社会制度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说,只要沿着这条路径前行,就能真正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