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来到南方》
阿乙 著 译林出版社 2021-4-1
阿乙的上一部作品《早上九点叫醒我》先后写了五年,修改了十遍。写完之后阿乙说那是他“赌徒式孤注一掷的长篇”,“即使现在突然地震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在这部长篇之后,阿乙重新回到了中短篇写作。《骗子来到南方》这本小说集收录了其13篇小说,其中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在外辗转多年后的“我”回到老家,发现家中用水很成问题,好不容易等来了修水管的人,大家却猛然发现,本地有名的老板不见了,由此牵扯出了一件和无数人有关的诈骗案,诈骗案又引出了一起谋杀案……过去阿乙擅长讲述城镇化浪潮进逼下的乡村,讲述小镇和小镇青年,在这部小说集中,阿乙则在都市传说、社会新闻里获取灵感,讲述一个个奇妙的怪谈故事。读者可以在其中读到,骗走整座城市财产的骗子如何生活在受骗者之间;老人因为邻居女婿送肉愤而出走,自己却成为邻居女婿手里的肉;青年用自己的精力换取女友青春永驻,自己却最终成为剩渣……
《男孩》
[法] 马库斯·马尔特 著 黄雅琴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1
“男孩隐约预感到何为生存:无数的灾难和少数的欢愉”,本书的腰封这样写道。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的《男孩》一书曾经荣获法国的重要文学奖项费米娜文学奖,该文学奖评委会全部都是女性。
该书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野孩子如何成长并获得灵魂觉醒的。1908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在法国南部森林里长大的他开始了探索世界的旅途,在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拥有了爱人,开始了解生活的真实样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男孩又参与了一系列历史事件,读者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感知世界的混乱与疯狂以及人性的复杂。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次发现世界的旅行,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生命的燃点:30位思想巨匠的顿悟时刻》
[德] 奥托·A.波默 著 聂宗洋 译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1
“人会摆出祈祷时的脸,驻足不前,”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写道,“当思想来临时,人甚至会在街头默立几个钟头……这都是值得的。”对思想巨匠来说,思想是什么时候来临的,启蒙的时刻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
虽然有时候,那些顿悟的时刻看起来不过是伟人附带的脚注。它们常常看起来只是平淡无奇的瞬间,只有在回忆中才能浮现,但是在思想家的生命轨迹当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些时刻,伴随着神经质的苛求、灵光一闪、持续的低语怂恿和回应……这些会使人意识到真理,即“奇妙的理智之光”(笛卡尔)的存在。德国作家、翻译、哲学与文学学者奥托·A. 波默在书中写作了从柏拉图、奥古斯丁、但丁到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弗洛姆等30位思想巨匠的顿悟时刻,由此勾勒出他们的一生和思想。读者在跟随作者漫游西方思想史的同时,或许也能够找到点燃自己的瞬间。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某种意义上,娜塔莎·沃丁的写作很像德国作家温弗里德·赛巴尔德。在赛巴尔德的小说《移民》里,叙述者与大屠杀的幸存者有过很少的直接接触,却尽力在他人的讲述、恍如隔世的照片和当事人的文字记录中打捞起他们的过往。而小说的结尾,每个主人公都选择了死亡。沃丁的经历和赛巴尔德笔下的那些叙述者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她的故事有着真实的来源——母亲。在她十岁的一天,母亲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投河自尽,未能留下只言片语。那之后,沃丁开始搜集关于母亲的故事,她把碎片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讲述了来自马里乌波尔的母亲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的故事。
作者本人于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人营”,在母亲自杀之后被收养所收养,随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成为一名作家。《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让她获得了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本书揭示了在被常人熟知的犹太大屠杀之外,还有纳粹德国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这段历史虽然不是今天人们关注的焦点,却曾经给1200万东方劳工带来巨大的命运改变。作者用这部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作品来展现20世纪灾难,来抵抗世界的沉默与遗忘。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
刘擎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在今年除了《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还有更为严肃的著作得到了出版。从2003年年末开始,刘擎受到上海《社会科学报》邀请,开始撰写回顾每年西方公共知识界重要事件的“年度盘点”,这些按照年份排列的盘点中,他聚焦的是当年在西方人文社科界具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和焦点论题,而材料的来源主要是欧美报刊与互联网。
在2013年,他就出版了《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一书,其中囊括了2003年至2012年的年度盘点以及他为一些思想家进行的访谈、写作的欧美学人剪影。今年,随着因为参加《奇葩说》而提升的影响力,这本书也得到了再版。此外,今年刘擎还有《2000年以来的西方》这本新作即将面世,其中收录了从2003年至2019年的年度盘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现状,思考世界的困境与未来。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动画片《摩登原始人》到本世纪的《疯狂原始人》,流行文化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原始人生活的想象。那么,生活在史前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本书提出了关于人类历史的几个简单问题:发生过什么,在何时、何地、为何发生的?
英国雷丁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史蒂文·米森关注的领域是智人起源、农业起源和传播,此外,他还会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智哲学领域的研究来阐释考古记录。他的作品《流动的权力: 水如何塑造文明?》曾经在中国出版,这一次,在我们眼前呈现的是展现史前人类生活的《史前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作者的声音化身为一位现代旅行者,带领着读者一起纵横五大洲的史前遗迹,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作者认为,过去科普的内容常常把史前时代描绘得过于肤浅而不准确,而在那些充斥着术语的学术作品中,其实还有不少非常重要的史前事件,这些事件应该被大众了解。
《现代艺术的美与丑:中央美院教授的10堂现代艺术课》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周至禹出版过《当代艺术的好与坏》一书,其中把当代艺术分成了十个话题,收录了与病态艺术、生物科技艺术、行为艺术、当代艺术市场等相关的内容。在这本姊妹篇《现代艺术的美与丑》里,周至禹从新冠疫情中加拿大女艺术家吉纳维夫·布莱斯改编世界名画开始,依然还是用十堂课的篇幅,来讲解现代艺术。内容涉及古典人体艺术美学溯源、现代人体艺术的特点、人体的审丑和污秽表达、涂鸦作为艺术能做什么等方面。
“我对于艺术家们的解读,或是通过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或是通过一场展览的描述,或是通过几个艺术家体现的共同问题入手,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直觉观看和理性分析,寻找艺术的关键词,以及艺术家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既不让感受背离基本的事实和艺术的走向,又希望能够谈出个人独特新颖的见解。”书中,他解析了80多位国际顶级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作品,用近300张插图展现艺术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欣赏现代艺术。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马修·沃克一直致力于探讨睡眠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他看到,虽然我们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但是其实大家对睡眠这件事知之甚少。
发达国家最令人担忧的两种疾病是痴呆症和癌症。两者都与睡眠不足有关。《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分析了人类的休息时间,认为如果人的睡眠持续性少于八个小时,就会对健康有影响。本书解答了人们很多关于睡眠的疑惑,其中就包括睡前要不要运动,要不要吃饱,能不能抽烟喝酒,卧室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环境等问题。作者认为,如果所有他给出的建议中,你只能做到一项的话,那就请做到定时定点睡觉和起床。他说,很多人只给起床定闹钟,但是其实定时入睡也极为重要。对睡眠话题感兴趣的读者或许还可以阅读《睡眠革命:如何让你的睡眠更高效》《24/7: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等作品。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