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的人究竟在熬什么?

亚太日报

text

早上,今晚一定要早睡! 午夜,打开搜索引擎:耶稣有多高。

这是一个火爆了微博的段子,而在跟帖中,网友们纷纷晒出了自己再夜阑人寂时探索宇宙奥秘的搜索截图:“奥特曼飞的有多快?“剪刀石头布是谁发明的?” 对于一部分“修仙党”党来说,每逢夜深人静时,便忍不住孜孜求学、想要科普全世界。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晚睡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甚至是戒不掉的瘾。

“现代孤独症”患者

夜里寂静无人,和男女朋友道完晚安,亲人、室友也都已熟睡,自己终于从生存的焦虑、社交的压力和自我的身份角色中解脱出来,像摆脱一个坚硬的壳。打开手机点开最喜欢的音乐,在各大社交软件上寻找自己的内心向往的“群落”。无论是小众边缘化的爱好,还是平日被各种话语污名化而难以向身边人启齿的,再普通不过的热爱,此时都能找到能聊能侃的同道中人。白天被行政单位和社会分工强行格置的人群迅速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中涌出来,在各个大v的账号下,各种话题的讨论帖下集合,各归心灵的正位。部分社交软件由于其方便快捷在白天承担了部分现实生活的工作,而夜晚的降临就像一道界限,将社交媒体承担的工作部分,和精神需求分开。

《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93.8%的人睡前会选择玩手机、PAD、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另一份大数据调查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用户午夜行为解读专题》中,70.2%的男生和58.9%的女生午夜最爱网上社交,其次38.7%男生和40.2%的女生喜欢听音乐。网民夜晚最爱用的APP,微信高居榜首,其次便是QQ。网上社交、听音乐成为大多数熬夜党的选择。

一部分被调查的青年人表示:自己晚睡拖延并非是自制力不够,而是在内心深处无法舍弃这一段完全属于自我的时间。夜晚提供了安全封闭的独处空间,此时的社交最自我,也最真实。熬夜的晚上对这部分人来说,是现代灵魂研修场域。

强烈的孤独感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人文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曾提出:在固定的社会的秩序里,人们只能扮演指定的角色。虽然缺少自由且遭遇苦难,但是很少遭遇孤独与孤立。而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概念的诞生,人们获得了自由了,但同时也被剥夺了曾经享有的安全和归属感,个人容易陷入孤独和孤立。现代的孤独成为了获得自由的代价。同时,物质的过度丰富、消费主义的引诱易使人们的精神陷入加空虚。

白天本应是人们自我实现、与社会建立联系的时间,但是地域、圈子的限制使得其出现困难时候,这种需要对自我生活掌控的冲动便转移到夜阑人静的晚上。一部手机几个社交软件便仿佛把控了自己的生活。约翰·卡乔波在《孤独是可耻的:人性与社会联系的需求》一书中将孤独比喻成“饥饿”,它们是某种信号,预警你饿了或缺爱了。

那些熬夜的人们,简单地将摆脱熬夜等同于戒掉手机可能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自发性地建设自我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让日常的生活也“属于自我”,“黑着眼圈熬着夜”在社交软件上寻找共鸣的情况也将随之减少。

《中国移动互联用户午夜行为解读专题》:男生女生午夜最爱是社交(资料图/图)

与黑夜共舞的拼命三郎

夜晚当然不仅仅是孤独者的乐园,对于夜猫子而言,寂静的夜晚就是最澎湃的交响乐,让他们在工作中保持激昂的斗志。

《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人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24.2%的人认为无论多晚都要做完工作再睡觉,而认为没有熬夜做工作这种情况的人只有15.7%。在“青年睡眠状况综合分析中”77.4%的青年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和焦虑而难以拥有完整的睡眠。

2017年初发布的《中国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表明,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下的白领接近六成。部分受访的白领认为:在熬夜的时候效率会比较高,自己不自主地便会将工作留到晚上做。

《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6成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工作(资料图/图)

其实这种说法不无一定的道理,短期之内,熬夜的确会提高工作效率。在人体中,存在一个让我们时刻保持警觉的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这套系统会迅速反应,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大大提高人体的战斗力。到了夜间,身体意识到你要睡觉了,便会抑制皮质醇的分泌,且促使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降低人体警觉度和反应能力,降低中心体温。假如你一直不睡觉且处于警觉和工作状态,身体便会默认进入了应急状态,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疯狂分泌,使得交感神经兴奋,仿佛变成了思路清晰的“超级赛亚人”。但实际上研究表明,熬夜学习来的东西40%以上都会忘记,即便短暂完成了工作,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大脑运作和精神状态也都会受到影响。

近年以来,熬夜过劳作为诱因的猝死新闻屡见不鲜,随之诸如“熬夜不仅会变丑还会变笨!”“睡6小时与8小时面容对比”之类帖子趁热出炉,像《怎样熬夜不会危害身体健康》这样的文章更是有极高关注量,当你点进去,会发现文章只有四个字“不可能的”。几乎人人都能认识到熬夜对身体的伤害,但是能戒掉熬夜的人依然是少之又少。

某社交平台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网民熬夜报告》数据显示,熬夜族占比最多的行业包括公关、媒体、游戏、动漫、投资等,这些人凌晨3点睡觉都是常事,公关行业以51.6%的熬夜族比例位居第一。同时,创业人群的睡眠状况最不乐观,在最长一次连续不睡眠时间上,大部分创业者平均值约29个小时,其中10%的创业者更是48小时连续无眠。《生命时报》曾总结过中国的“十大高猝死行业”,广告从业者、医生、工程师、媒体从业者等赫然在列。《武林外传》里佟湘玉细算过一笔账,如果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长达十二万零八千个小时,约等于五千三百天,也就是十四年零六个月。但事实上这只是臆想而已,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解释: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睡得少,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拥有更多清醒的时间,反而可能让你死的更早。

但还有更多人熬夜工作是因为低效的拖延心理。这个熬夜的群体有两个经典的心理模式。首先是想创造 “我在为未来拼尽全力”的心理暗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道酬勤”的说法,鼓励勤奋学习、工作的成语、谚语、警句数不胜数。勤奋便可以获得好的结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熬夜的行为在这一暗示下不断地合理化和固化。在生存现状不满,而又无法及时改变,熬夜和疲惫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成为良好的安慰剂,填补对更好的生活的想象。当然这个锅,传统文化不背,没有效率的勤奋只是假勤奋而已。

另一种便是 对夜晚时间的“资源想象”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当熬夜成为一种习惯,总会不知不觉把工作做到很晚,然后夜晚大块的时间会迷惑你,让你以为自己在晚上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拖延的深度成因是因为内在驱动力不足,以及对任务完成后的新进程的惧怕。”青年人中流传着“deadline(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拼命三郎们为了工作和生活是很想把工作做好做完的,一方面又由于任务并不是自己真心热爱,因而吸引力不足,可是deadline又摆在那里,所以潜意识便安慰自己“晚上还有时间”。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寻找路径逃避现在不想工作的状态。增强白天工作的意义感,做能激起自己激情的工作,是规避这一类型熬夜的根本路径。

晚睡只是“做自己”

还有一部分天生的夜猫子,他们熬夜实际上是正常的生活,更准确地来说他们并非在“熬”,而仅仅是比一般人的睡眠时间推后而已。

(视觉中国/图)

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三位获得者的研究结果解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是如何适应“生物钟”这种生物节律的,并同时与地球的自传保持同步。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不止一个指导行为规范的时钟。一位名叫Till Roenneberg的时间生物学教授出版了一部名叫《身体内的时间:睡眠类型、社会性时差以及你为什么会很累》的畅销书,其中便提出:宇宙天体周期运动决定了世界的物理时钟。同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睡眠类型,它由身体内部固有的生物钟所控制。同时还存在着由工作和社交活动所决定的“社会性时钟”,如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时间和轮班工作时间。对于一部分生物钟和社会时间相差太大的夜猫子来说,“社会性时差”的存在是十分痛苦的,如果长期和大众的作息不同步,脱离群体也会导致抑郁、过度孤独等心理问题。好在当代全球化和网络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和出现了业务时间较为自由的工作,为这一部分“晚睡即是做自己”的人群提供了选择。

不过,毕竟存在这一问题的人群还是少部分,自己究竟是天生夜猫子还是熬夜拖延症,还是要听从自己的身体,跟随自己的“生物钟”。

对于非天生夜猫子来说,熬夜时常常叫嚣“过把瘾就死”,第二天看到某某猝死的新闻又战战兢兢在网上提问:熬完夜怎样减少对身体的伤害。把熬夜当成自己融入新时代好青年群体的标签,明知症结在哪却不敢转身面对自己,懦弱的心才是真正助长熬夜的帮凶。

(来源:南周知道)